和大学新生谈谈社团活动问题

标签:
校园大一新生社团活动社会工作锻炼提高学业合格杂谈 |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
和大学新生谈谈:一定要注意解决好社团活动与学业之间的矛盾

踏进大学校门,开学几周后新生们遇到的第一个需要郑重抉择的可能就是名目众多、精彩纷呈的社团组织的招生,这时候你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与进行选择?
我觉得大学四年,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参加某些社团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工作和活动既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又可以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甚至领导及指挥能力。
上述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从理论上说可以充分提升自己的品位、素养、情商。更现实地说还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我觉得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向大家强调,要担任社会工作、要参加社团活动是必须得认真对待的,也就是说要有相当精力的投入。如果只想混一混,那么还是不要参加为好。
请先想清楚了,千万不要草草作出某种不恰当的选择。
社团活动的各种项目都是很吸引人的,然而四年时间很短,人的精力很有限,学习是我们学生的“主业”。要大家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精力究竟又有多大的余地?再考虑你能参加几个社团组织?你能担任多大的社会工作?
选择项目应以“充实丰富生活内容为辅,锻炼提高能力水平为主”。
如果你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仓促之间作出决策,那么你很可能将一事无成。因为我就在大学里工作,看到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尽管一年半载后,你可以纠正,你可以重新选择,你甚至还可以中途放弃或永久退出,但是已经失去的精力再也无法挽回。
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来描述很贴切。
****** ****** ****** ****** ****** ******
本话题在迎新咨询活动现场没法深入展开,现在将历年有关话题的个人观点整理如下,在约定时间2014-09-02-08:08'08"准时发表(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大学生是不是人人都要参加社团活动?
“大学生是不是人人都要参加社团活动?”这是我从二〇〇六年开博以来,先是以悄悄话的形式回答,后来用发纸条形式回答家长和学生提问中最为热门的话题。
学校提倡参加社团活动,但没有规章制度强制性规定人人都要参加社团活动的。
对此个人意见是:对于学有余力者,能在四年里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①最好能在四年里积极参加某些社团活动或社会工作
我的总体感觉是每个“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应该去积极参加正当合法的社团活动(现在校内非法的也很多,例如搞传销等社团组织)或者社会工作(例如竞选团干部或班干部)。
因为这实在是锻炼人的极好机会,他可以提高你的工作的魄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在今天社会上有“一肚子学问”,而不会“表达自己”、不屑“包装自己”的朋友,得不到社会的青睐是很可怜、也是很可惜的。但是我觉得,这事不能怪社会、怪没有伯乐。不会推销自己,学问再多也只能说“半肚子”。
我们常说“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所以你必须努力争取机会参加社团活动。酒香也怕巷子深,实力没有包装也是不行的。“包装自己”并不需要彻底“整容”,只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即可。从这个角度看,参加社团活动增强自己的活动能力,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确实非常有必要。
信息社会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因不会“表达自己”而吃亏没有谁能为你负责。虽然你最终可能在“慢热”中逐渐被人认可,但是你可能丧失了很多极好的机会。
②并不是人人都要参加社团活动
“学有余力”是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学有余力”最低标准就是不挂科,这个前提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
本人一向不认同学校有关部门将一些学习一塌糊涂的人评为社团活动“优秀骨干”或“积极分子”加以鼓励表彰。
我也不认同某些主流媒体及“有识之士”把社团活动重要性不适当地过分夸大,误导了一大批同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一旦发生挂科,请你退出除了服务性的志愿者以外的所有的社团活动。
二.关于参加社团活动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一).量力而行,不能贪多.
各类社团名目繁多,诱惑太大,而你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不可能很多,不可能将众多有兴趣的项目一个一个都去参与、尝试一遍。
我以为,有两种情况你是可以作为首选的考虑。
①本来就是你的特长类型的项目,你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对你将来找工作会有好处。而且也能帮助你在参加工作后一开始就领先于别人,用自己课本知识之外的特长和实力优势来取得发言权。例如:演讲与辩论协会……
②陶冶情操、提高人文艺术素养、调节枯燥乏味的大学生活。例如:影视评论协会、戏剧欣赏协会、星期八诗社……
③实践性技能类的项目,例如:摄影爱好者协会,机器人爱好者协会……
④是对你来说并不很精通,但很有兴趣的,你一直都很想去尝试、去学习的,但是一直没有时间、条件和机会学的。
对你来说太过“普通”的,或太过“盲点”的就不要考虑了,这些类型的名堂太多了,既无法使你得到充分显示与提高,又要让你花大量时间从头学起,收获小投入大,不划算,三思后再决定是否参与。
(二).服务同学,积极投入。不计名利,热情付出。
当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为同学服务、为社会活动,是一种无私奉献。
既然要干,就要干好,认真热情是第一条。
与勤工助学要从经济收获为出发点不同,当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不能总是考虑自己获奖级别(名)经济收获(利)的。
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不行的,这与当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对学业的影响可能是难免的,但要将这个影响尽量最小化。学业不属于可以“牺牲”的范围。
(三).有限投入,学业为主。
当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与老师沟通。是不是应该将全部精力投入?
非也,你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除非你已经被学校聘用为半脱产半学习的干部(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事了),否则你不是职业班干部,你的“业”是“学业”。“术业要专攻”,如果学业很困难,要争取赶快从“社会工作”里脱身,更不要勉强自己“投入全部精力”于“学业”之外的任何事情了。
参加社团活动和竞选团干部、班干部一样,就要有作出一定“牺牲”的精神准备。批准你参加了某个社团,或者竞选成功,都意味着你付出的开始,份内工作要出色完成,份外工作尽力去关心支持。
一切都是以“不影响学业”为前提。其实你投入多少精力我都不反对,只是全部都必须是在保证学业完成之后。
跨出一步之前必须深思熟虑,跨出之后就要坚持到底,有人其实不怎么了解“某社团”的活动内容、服务方式、需要花的时间……就随意报名了,大学四年换了六七次社团,直到毕业也因没有找到“最好”的社团而一无收获。
大学生活只有四年时间,而我们人生有多少个四年可以重新来过?
(四).勤工助学,智力为主。
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也是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譬如做外语、数、理、化的家教,某产品的市场需求调查,家电维修等,既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服务了社会,更得到了锻炼提高的社会实践。
校外某些必须固定时间上岗,不允许临时请假,调换时间的勤工助学岗位,是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无论家庭经济多少困难。消耗了大量精力与体力,使学业有较大影响的,就不要把他这些岗位放在考虑之内。
虽然勤工助学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但是也必须有“学业为先”的前提。
丢掉功课去赚大钱,目光太短浅。到头来拿不到毕业证书是小事,没学到知识是大事。或许你认为“赚钱多少”与“知识多少”无关,那么你拿到证书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不上大学或及早退学直接去打工。
****** ****** ****** ****** ****** ******
多年来,某些主流媒体的记者及识之士对我的有关观点颇有微词。我始终不想回应,不想卷入任何漩涡之中。
关键是他们没有看清楚我的观点:①一定要处理好社团活动与学业之间的矛盾;②学业合格学有余力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前提。
我从来没有把社团活动与学业对立起来,在精力投入的分配上。“社团活动与学业”之间的矛盾是客观事实,记者们你否定得了吗?
我从来没有说过“学业优秀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前提”,普通教师都明白,学业合格与学业优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业合格是指不开红灯不挂科,是有客观标准的。学有余力确实是主观感觉。我觉得红灯高悬而感觉到自己尚“学有余力”者,一定不是常人,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前一篇:博客八周岁生日有感……
后一篇:一个极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