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商报报有关华理迎新工作的报道

(2013-08-26 20:57:21)
标签:

为新生及家长咨询

择业不挑剔就业不困难

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上海商报报道

校园

有朋友告诉我今天上海商报报道了对华理迎新工作的采访,其中特别写到了我。和劳动报记者采访我的切入角度不一样,这次是听我和家长谈择业和就业问题,谈得本来就很简单,报道就更简单了,这张报纸是找不到了,我就从网上截个图。

上海商报报有关华理迎新工作的报道

上海商报报有关华理迎新工作的报道

上海商报报有关华理迎新工作的报道
上海商报报有关华理迎新工作的报道

   
华东理工“40后”教授迎“95后”新生
2013-08-26 作者:见习记者 季张颖 商报记者 王雅君
微信“小花梨”为新生定制“网上家园”
http://www.shbiz.com.cn/Item/216983.aspx
  上周末,华东理工迎来新生报到日。今年,华东理工首开微信平台“小花梨”,增加漫画新生手册,为新生特地定制了一个报到前的“网上家园”,先从网络上认识室友,“40后”老教授是组团到场迎接“95后”。

循着网上照片认出室友
  “95后”拥有着一些特定标签,他们生长在网络时代,被称之为“新新人类”。华东理工大学今年全新打造的“网上家园——本科新生入学服务系统”让这批“95后”新生可以先从网络上了解身边的同学。
  “旁边这位就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是先通过‘网上家园’认识的。”应用化学专业新生何霄宇指着身旁的同伴兴奋地告诉商报记者,通过网上家园上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彼此在没到校报到前就已有了了解。“见面第一眼,我们就相互认了出来,像老朋友一样。”而化工学院油气3班的几个同学更是在来校报到前,就在QQ上建好了他们寝室的QQ群。
  学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开学前先熟悉起来,对他们今后的相处会带来帮助。
  据悉,为了迎合“95后”的个性特点,华东理工还推出了一系列的个性化举措。首开的微信平台“小花梨”,设有新生专区,提供天气、校车、图书馆、常用网址、电话等信息。新生指导手册——《新生手册》和《身边的故事》配合了手绘版“漫画告诉你”,让学生同样备感亲切。
老教授坐镇现场无代沟
  在华理新生报到现场,由一批白发老人组成的专家咨询团尤其醒目。他们中有的是华东理工原校长,有的是工科专业老教授,“40、50后”的老教授和“95后”的新新一代在现场的交流中,却完全没有所谓的代沟。
  “我们想与新生分享对学校的深厚情感,愿意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新生答疑解惑。”华东理工原校长张东山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们一行6位教授早上7点半左右就从市区赶到奉贤校区,一大早坐镇现场,为家长学生解答困惑。张东山表示,虽然大家都已经上了年纪,但趁着还有余力,就想为学生多做一些实事,多用自己的经验为这一代孩子提供一些帮助。
  张东山说,在咨询中,绝大多数家长会比较直接地关注就业问题,而学生则更关心专业本身。“我们会告诉学生家长,理工科的孩子应该到生产第一线去,在不挑剔的基础上,就业将不成问题。”龚成通教授直言道。

【附注】
  记者报道意思基本正确。由于我本来的谈话就比较简单,报道中对我的原话就更简略了一点,我的原话大致是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应该是工矿企业,不要害怕到生产第一线去,一两年这样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层意思是“在对地区、专业对口、薪酬等诸多问题都不挑剔的基础上,就业应该不成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