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城南旧事》电影与原作的比较
在为吴导庆功的晚会上本来想谈谈我们园友心目中的申江小吴,可是听了阿旺的开幕词,觉得大家的感觉都是差不多,我准备的发言“被”阿旺都说完了。
呵呵,听听阿旺讲得多么热情洋溢,多么的风趣幽默。哈哈,我既没有立过什么科研项目,更没有做过什么有关的课题研究。
重复多讲差不多的一个意思,就变成什么意思也没有了。
那么就转而谈谈刚才晚饭前后,有机会和吴导谈的《城南旧事》电影与原作的比较的事(当然本文已经将原来谈话与发言的内容大大地编辑修改了)。
我可以肯定地说,大陆上看过林海音《城南旧事》的读者95%以上都是吴贻弓电影《城南旧事》的观众。或者更明确地说,都是因为看了吴贻弓的电影《城南旧事》才去看这本小说的。
毕竟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间上太短了,容量就是那么一点。人们都希望知道电影以外还有多少故事,以及更感人的情节。
但是我又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读者在看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后,都会毫无异议地感到电影比原著更美,更感人。
吴导很谦虚,他是这样解释的——这是“艺术审美的先入为主”定势思维。
吴导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很多事情确实都是这样的。
但是仔细一想又不对了,“成见旧识”未必都是对的。
最明显的就是《城南旧事》故事的时间整体跨度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记得那一段段散文般的故事,几乎没有很自然的衔接点。与电影一比较,毫无疑问就显得散得让人感到有点乱。
《城南旧事》文学原作确实也不乏亮点,但好像是散乱的星空。而吴导的电影再创作,不是把星星聚合成一个假的月亮。电影本来仅仅是“天之一隅”,月明星稀也乏味。吴导让大家在《城南旧事》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看到了一片既真实,又壮观的繁星,大家反倒觉得这个空间竟然是如此的硕大无比。
吴导的电影保持了原作散文般的特点,也没有使“一口气”把她看完的观众有跳跃的感觉,淡出淡入,似烟雨蒙蒙,似水墨薄雾,衔接自然。
电影里故事的细节,冬阳、驼铃……还有国文书上第二十六课的那篇《我们看海去》,比小说更直观更具体,给人的记忆更无法磨灭。
而更不可磨灭的是,从电影里传出来的那一丝丝淡淡的哀、幽幽的愁、沉沉的思,悠悠的忆,隽永如斯,能不让人更动容。
在今天反复重新看该片时,还使我产生了在世博中国馆看到过的,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一样的感觉。哎,我也觉得说不清楚,这些与电影《城南旧事》毫无联系的,既没有故事情节和也没有动人场面的画面。
林海音和我一样肖马,大我两轮。虽然故事所写的时代离我有24年之远;虽然她讲的是京城,我出生在沪郊。可是吴贻弓的电影插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把我骤然拉回到小学课堂的记忆。
这支歌我从1947(进小学预备班)—1950(升三年级)至少唱了四年。
当时也不知道李叔同,甚至还把“长亭外”唱作“长城外”,只记得这似乎是一首毕业歌,在一届届学兄学姐的毕业典礼上,全校师生同唱《握别》。虽然当时还很不懂事,但悲楚、凄婉、动听的感觉至今还萦绕在脑际。
这样的电影三十年来没看到过第二部,不知道以后还能看到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