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水壶去植物园望梅止渴

标签:
水壶望梅止渴黄梅上海植物园梅子桃子梅林 |
昨天晚报报道,上海植物园的梅树枝头“挂满了”黄黄的梅子,遍地都是“纷纷掉下来的”熟透了的梅子,但也有的被不文明的游客采摘捡回去了。为了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记者援引园方人员的话:这些花果树上是“飘洒(不就是‘喷’吗?)”过农药的,来警告大家,吃了这里的梅子可能会引起中毒。
我自从1960年来到上海后,虽然还经常回到乡下老家,但是结在树上的梅子50年没看到了。真想去植物园轧轧闹猛看看(我就是这样的思想觉悟)。
5月30日至今,二十多天出了五次大门:去六院拍片、诊治两次,去梅陇地段医院打夹板一次,唱红歌彩排、演出各一次。
家里没人禁止我出去,是自我关禁闭,怕不小心使用了右手,也怕所有认识我的人看到总要问“胖子,你的手怎么骨折了?”
宅着,天气一直下雨,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今天天气晴好,右手的“病痛”可能一时半时也好不了,经过20天的锻炼,而“使用左手”虽然还有点别扭,但是也逐渐有所习惯适应了。
想去植物园了,主要是因为植物园离开我家最近。何况还有梅林的黄梅吸引着我。
去上海植物园只有五站路,从来都是步行去的。今天夫人心疼我,叮嘱我务必乘车去,后来她借口顺便外出买东西,就把我送到车站。我还不老实么?
今天天气虽然放晴了,但不是双休日,公园反倒是冷冷清清的没几个人。
黄梅没见几个,青梅倒见了不少,总算没辜负此行的期望。
孙女对这张照片的评论:虽然照片拍得不行,但是梅子还是很可爱的。
掉在地上的熟透了梅子,倒也是到处多有,不过是稀稀拉拉的,这里找到两处较为集中。上图是绝对真实的,画面上还有烂了的梅子剩下的核。下图有点假——有两位摄影爱好者,在别处捡来了三颗丢在这里,密度有所增加,我也跟着一起拍,虽然略有夸张,不过基本属实。
游园的人不多,关注梅树梅子的人更少,我对着地下拍照,引来几位过来看我拍什么,才哇哇叫“啊!这么多桃子!”
我纠正说,这里是“梅林”,这是梅子,看清楚了那一边才是桃子。
他们也跟着我一起拿起了照相机,拍着拍着来到了桃林。对着那些小毛桃他们却觉得分辨不清是桃子还是梅子,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只记得小时候听外婆说过的一些话,现成的,正好搬过来。
对着实物,首先让大家注意小毛桃表面有细密的小绒毛,而梅子表面没有;再让大家注意她们的“屁股”,小毛桃的“屁股”尖,梅子的“屁股”浑圆;最后让大家注意她们的“凹槽”,桃子的“凹槽”明显而“深刻”,梅子的“凹槽”隐秘且“肤浅”。
当然如果能够注意到树叶的狭长和宽阔的区别,也有利于认识桃子和梅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