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 漂浮 核辐射 核污染 核尘埃

标签:
辐射漂浮核辐射核污染核尘埃核烟尘校园 |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
辐射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核辐射”,谈论着“核辐射”还离我们多远?甚至谈论着“核辐射”的程度有多大?
其实大家所讲的名词核辐射是很不确切的,正确的讲法是被核辐射污染的空气——核尘埃漂浮物。
当然“谈虎色变”未必是坏事,一切都应该“防患于未然”,但是也不要自己吓自己。
射线(shè xiàn)
是数学(几何)名词,在数学里是不定义名词。通俗地说“射线”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有方向的半直线。
有“物质”属性的“射线”虽然属于物理名词,但是仍然保持着它的几何形式。
辐射(fú shè)
是物理名词,与“射线”概念密切有关的物理名词。
“辐射”是物质、光、热、电磁波的一种传递方式,其传递是从辐射源(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方向伸展出去。
核爆炸瞬间产生强烈核辐射。其后经核辐射污染过的空气“颗粒”(称核尘埃或核烟尘)是肉眼看不见的,漂浮在空中按气流方向运动。
所以现在大家讲的“核辐射”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核辐射”而是漂浮在空中的“核尘埃”,是经核辐射污染过的空气“颗粒”。
上海地区乃至中国地区是否会遭到真正的“核辐射”?
这就要看中国会不会遭遇核战争,中国的核安全会不会发生问题,中国会不会进行“非地下的”核试验?
说“福岛核泄露,使上海受到核辐射”是不科学的。
这样大家就清楚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国自己的核安全。
按常理说来,日本应该是最反对“核”的。但是恰恰相反,他们实际上是怀着各种目的最强烈需要“核”的国家。
那个嫌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进展太慢,因而在3月12日诅咒叫嚣“地震天谴论”的极右保守派石原慎太郎,就在今年3月8日曾表示日本为全世界唯一曾受核弹攻击的国家,理应发展核武器。
所有国家都称自己是世界上“核安全”最好的国家,到今天一个一个先后出问题了。
对旧核电厂的普查与强化安全措施要引起重视了,对新项目更不能草率审批上马了!
管理层是听专家意见的,如果专家没有独立思考,只是根据管理层的意思说话,那么大家迟早都有机会品尝到真正的核辐射了。
在核爆炸或核泄漏周边所受核辐射的强度,是与核爆炸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几千公里之外只有理论值,实际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每次核试验,一衣带水的东邻总是很快“捕风捉影”地说搜集到大量“核尘埃”,并说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简直就是“无中生有”。
这次日本核电厂产生的爆炸,核辐射的强度也是相当大的。关键是核电厂爆炸以后核泄漏产生的核辐射,不像核爆炸时的核辐射在瞬间就完成了,而是在没有被有效控制之前持续产生核辐射,从而被核辐射污染过的空气里核颗粒浓度一直在增加。
在静止状态下,核尘埃里污染浓度也是与核爆炸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越远越被稀释得厉害。
但是在动态下,他的传播就不是以“辐射”的直线方式进行了,而是随风漂浮在空气中。所以“上风”浓度就较低,影响较小;而“下风”浓度较高,影响较大。综合看,即使是“上风”,只要距离小,影响也会很大。即使是下风,距离越远也越被稀释得厉害,影响也会较小。
但是一旦遇到下雨天,雨水就会成为核颗粒的载体,集中下降到地面,其后果就严重了。
上海遭遇福岛核电厂爆炸所产生的核泄漏污染空气浓度究竟如何?
浓度“是不是零?”不能这样绝对地彻底否定。但可以绝对地肯定:浓度应该是很小很小的,以致可以忽略不计。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周志俊教授下面的说法比较客观。
见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03/17/content_660086.htm
周教授没有绝对否认,他用了“即便”和“即使”来告诉我们,比官方彻底否定似乎更可信。“即便”和“即使”就是说最坏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的可能,但是现在还没有发生。
周教授说,福岛与上海的直线距离达1900公里,按日本的核泄漏量来看,即便含有核辐射的空气颗粒降临上海,经过海洋和空气长距离的稀释,核泄漏的数值也会大幅降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退一步说,即使日本福岛核事故继续升级,也不会对上海造成太多的影响,市民可正常上班、正常食宿,没有必要引起恐慌。
就现在的气候情况,核泄漏物正在朝日本东面和东北面扩散,随风飘向太平洋。
最后再说一遍
大家搞清楚了“核辐射,核污染,核尘埃”的概念,搞清楚了“辐射”和“漂浮”的形态区别。那么对此我们除了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外,完全不要自己吓自己的。
虽然“辐射”和“漂浮”在形态完全不一样,对人体危害的程度差别也是很大,但是从本质上看,对人体的影响是一样的。所以网上那些“防核辐射”的小知识作为“防核尘埃漂浮物”的方法和意义是完全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