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俗专家乱忽悠主流媒体瞎起哄

(2011-02-17 19:59:46)
标签:

元宵节

情人节

民俗专家

忽悠

主流媒体

分类: 忽悠乱弹及其他

元宵节怎么是中国情人节

民俗专家乱忽悠 主流媒体瞎起哄

 

  过去有个老问题:中国有没有情人节?

  现在有个新问题:中国有几个情人节?

  “元宵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荒唐的说法是中国民俗专家今年说的,主流媒体(新华社)今年报道的(见附录)。

 

  西风日渐的岁月里,不知道从何年何月起国人也过起了洋人的2月14日情人节。

  没多少年,爱国人士吹起了东风,宣言曰“七月初七——七夕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虽然只是个传说,却在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了。 

  我对东风西风都不想作任何评述。只觉得,这样一来,一年之内有两个情人节不是蛮好,国人情侣们就多了一个选择,抑或一年过二次情人节也是可以的。

  社会要和谐,婚姻要稳定。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元素。婚姻需要稳定,爱情就要“保鲜”,情侣、夫妻在“情人节”或“结婚纪念日”温馨浪漫一下,回忆当年如何“碰撞来电”,重温当时的“海誓山盟”也是无可非议的,很有必要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婚姻自由并不意味着结婚离婚可以如同儿戏。

  照例说“情人节”过得越多爱情就越能得到“保鲜”,“爱情”越“新鲜”婚姻就越稳定。婚姻越稳定离婚率就越低,离婚率越低社会就越稳定。

  按现在时髦的说法是一年有12个情人节:白色的、黑色的、绿色的、黄色的、橙色的……不一而足。

  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据《法制晚报》引述民政部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对离婚人数递增的分析指出:从近5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离婚人数在日益富裕的中国社会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10年有1,961,000对中国夫妻登记离婚,较上一年增加14.5%。以此计算,2010年中国平均每天有超过5300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手续。

  增长率14.5%是一个什么概念?股民们都知道这差不多是一个半涨停板啊!可民政局是不能为持续上升的离婚率设置涨停板的。

  继续开无轨电车。

  见面问候“吃了吗?”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时的典型问候语。

  温饱问题解决了,朋友见面问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问“老婆换过了吗?”

  但是只靠“情人节”或“结婚纪念日”的温馨浪漫来维系婚姻稳定,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 

  也不能说元宵节与“谈情说爱”的“浪漫温馨”一点都不沾边,附录里专家所举的例子就是明证。但是据此就牵强附会地把“元宵节”也忽悠为“情人节”,不知道能不能起到进一步“保鲜爱情,稳定婚姻”的作用?我怀疑! 

  拜托精英们不要再说“离婚率高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了,拜托八卦们不要再说“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了。 

  窃以为《法制晚报》说“离婚率日渐增长说明了已婚男女收入及个性越来越独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简直是胡扯。

  要不是胡扯,就请说出“已婚男女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极限是什么? 

 

附录:

民俗专家乱忽悠主流媒体瞎起哄

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02/15/content_641170.htm 

  据新华社天津2月14日电(记者 周润健)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古时候,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礼制森严,年轻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于是,借着赏灯之便,一些整日待字闺中的小姐们会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青年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殊的人文景观。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可见,在封建社会,妇女出门,不仅是为了看灯,还要看人。

  元宵节期间,也是年轻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时候。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所以,元宵节也算得上是中国的情人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