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昨天静悄悄

标签:
回忆宁静困苦热闹喧嚣浮躁杂谈 |
分类: 山路水桥又一程 |
这里的昨天静悄悄
看看华东理工校门对面今日如此繁华,可有谁知道这里的昨天是多么的静悄悄
我从1965年大学毕业就来到地处“上海县梅陇公社”的华东化工学院(即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报到之前这里曾经有多少荒凉我不知道,反正我来到时,这里还是够荒凉的,四周全是农田,甚至校园里还保留有一块“陇兴大队的农田”。
说到这块土地,倒也是校园的一大特色。农民兄弟举着锄头、铁搭从校门进进出出来种庄稼,让大家亲睹农事艰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意义非常大。而菜花黄、棉花白还真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当然也有令人扫兴的事,例如农民兄弟挑着满满的一担大粪进来施肥,校门内外道路上难免嘀嘀嗒嗒,……
我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里的苍蝇成群、蚊子成团。但是无论校长办公室,还是清洁工办公室,一律都没有纱窗、纱门。
暑假结束开学,办公室里的蚊子饿了两个月,生命力极强的、还没被彻底饿死的蚊子那个狠劲,简直没法想象,据说有人一巴掌拍下去就打死了三只蚊子。
这个时候除了我,不大有人敢穿短裤的。因为我的腿毛又浓又长,蚊子们缺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精神,奈何我不得。
校门口没有任何公交车站,唯一公交是50路,虽然有个车站名称为“化工学院”。但是出了“化工学院”的校门,一下子还是望不见这个名为“化工学院”的车站的。为乘上当班车常常要进行百米冲刺,而当你远远看到车子开过去时,就是请刘翔背着你也来不及奔了,只有再等廿分钟半小时后的下一班车了。
“化工学院”站是一个大站,车子来了也不是都能挤得上的,常常是最后一个乘客的屁股还在门外,车子就启动了,司机关不住门这才下来使劲推屁股踢门,好安全上路。
有聪明人想出了好办法,多出五分钱,反方向乘到“朱行”,把终点站作为起点站,再重新上车到徐家汇。虽然当时大家都“很差钱”但是更差的是“时间”。
车站上有时刻表,一天20多班车子经过时间写得清清楚楚,但是这一点也不顶用,50路要穿过铁路新龙华道口,火车来回倒腾超过两小时是经常的。这种事是最能考验出一个人耐心力的,车里人盯着不紧不慢的火车,车站上的人焦急地踮起脚跟翘首远望,有经验的老教师,身边总带有一本什么书,以默默无声的行动教育着当年还是年轻的我。
外出开会或者上课,22:30之前必须赶到徐家汇车站,过了这个时间再没有50路车子回学校了。这种情况我遇到过过不止一次,我是乘了43路到漕河泾,再步行回校的。据说如果再晚,连43路也没有了。
应该说这里还算是近郊,然而相对于上海近郊的人口密度来说,这里的住宅特别显得稀稀疏疏,后来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片无主野坟场。
附近最热闹的就是梅陇古镇,步行约15分钟,每天早晨在这狭窄小镇的石条路上来来往往的过客几乎全是我校的老师。夫妻分居的我平常是吃食堂的,老婆孩子来探亲时,我就不得不上街了,要买鸡蛋、鱼、肉,必须四点钟就起床,不排两小时队就什么也免谈。
肉铺隔壁的居民好像早就习惯了在家门口的热闹声中继续自己的美梦,而排队在寒风中的我听着七八家的自鸣钟相继“当,当,当,当,当”的五下,知道还要再过一个小时肉铺的店门才会开。
要买其他什么的,只能到上海(徐家汇),我们一说起“到上海”,外地学生常常会疑惑地问:“这里难道不是上海?”
当时的中山南路(现在的内环线)就是市区和郊区的分界线。到后来,我们的学校才被划进徐汇区的,不过老市区的某些官办商店,往往还在执行着内环外不送货的老规矩。
是啊,市区、郊区待遇是不一样的,这里是不是上海,有谁能说得清?
宁静往往和艰辛困苦相伴,希望热闹带来的不是喧嚣和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