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表扬兴趣联想发散掐灭思维火花 |
分类: 浓浓淡淡都是情 |
爷爷讲给孙女听的故事
http://www.lc98.com/shop/bookpic/waimai/gaodian/3.jpg
孙女9岁生日,要爷爷谈谈自己9岁时的情况。
爷爷9岁的时候,也刚好是读三年级,实事求是地说,爷爷一辈子也没有任何辉煌的历史!爷爷小时候更是没有一门功课比你现在读得更好。
孙女问“那么数学呢?我觉得你的数学一定比我好!”
是的,数学确是我今天的特长,但是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当时数学却是我几门功课里的一个弱项。
爷爷小时候确实很笨,也不是不知道用功,但是反应总没有别的同学快。老师提问,我总是来不及想,所以老是无法抢着举手。我不举手,老师当然也不会让我回答。
有时候,整个教室别的同学都举手了,只有我一个不举手,老师反倒要点我的名。然而我一开口回答,总是“答非所问”,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哭笑不得非常恼火。
就这样,老师更少问我了;就这样,我的思维能力也更差了。
其实,我的回答确实是很认真的,想得也很深刻的。大家为什么总是觉得我故意搞笑、出洋相,我也弄不清楚,甚至是觉得很冤枉而耿耿于怀。
用现在的话说,可能是由于我的思路比较“开阔”甚至有点“野野豁豁”而惹的祸,因为我喜欢瞎琢磨,我的联想总是那么的云里雾里、总是那么的不着边际。
孙女的兴趣是“那么爷爷是怎么会开始喜欢数学的呢?”
就是在9岁那一年,遇到了一个新来的好老师沈为斌(音),数学课快上完了,就讲与数学有关故事让大家思考。我对此最感兴趣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问题是“4个和尚分31个馒头,每个和尚的馒头数必须是单数,不能把馒头掰开分!也不能把几个馒头捏起来,怎么分?”
对这个问题,大家都一筹莫展,低着头在草稿上分啊分,没一个同学举手。我觉得好像很简单啊,就忍不住举了手,老师走过来要我悄悄地说,是怎么样分的?
“你先别说,让我也来算算!”孙女阻止了我,要我取来了纸和笔,她开始演算起来了。当然这样的演算是不可能有结果了,2分钟以后就不让她再算下去了。“爷爷当时的数学成绩,比你现在差,但是这个问题思考得比你快啊,听我继续说吧!”
我就把我的想法悄悄地和老师说了一遍,老师让我到黑板上去给同学们说,同学们都瞪着眼睛不相信笨头笨脑的我,会这么快就“分出来了”。我结结巴巴地把我的想法和道理说了一遍:“这是一个不可能有正确答案问题,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2个单数的和是双数,4个单数的和也一定是双数。而31是单数,不可能是4个单数的和”老师要同学们为我拍手,然后拖了2分钟堂,把我结结实实地表扬了一通。
老师的表扬使我对数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仍然不是马上就提高得很快,但是自己明显感觉得到有进步了。
沈为斌老师经常提一些书本外问题,总让我感到非常好奇。这些问题好像特别适合我,用现代话说“特别能擦出我思维的火花”。
孙女叫我再举一些例子,例子是很多的,但是毕竟已经过去60年了,记得的例子不多了,只记得还有一次老师心血来潮,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要同学们一刀把他剪成两块,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同学们怎么也解不出,我一下子想出了两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拼出的还是一个正方形。
孙女感叹:“爷爷真是厉害!”而我的感叹是:“不是爷爷的厉害,是爷爷老师的厉害,是爷爷我在人生路上的幸运,能遇到常常用书本外的问题,来激发我思维火花的沈为斌老师。”
我进一步的感叹是,现在的教育,总是用书本知识来不断“掐灭”学生一个又一个的“思维火花”,甚至用可以“优先升名牌初中”的“小学奥数”来“扼杀”学生“潜在”的数学兴趣。
书本当然是不可以不要的,但活的知识(书本外生动活泼的)不可少。深奥的奥数知识更死更呆板,还是早日“寿终正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