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考生该深度报道,过度炒作却绝对有害。

标签:
高考状元刻苦精神学习方法深度报道过度炒作绝对有害教育 |
分类: 中学数学答疑室 |
![]() |
这是昨天要转的文章,由于加了一个图,一直无法完成添加上传发表不了。这里连按语重新发表。
前天,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已经明确表示,一律不向外界提供全市考生分数模本。也就是说考试院对上海高考的“文(理)状元”情况要进行严密封锁,坚决“不开金口”,我认为这种自己封锁自己的决定是极其愚蠢的。
媒体肆意炒作“状元”的做法是极为错误的,而一些保健品厂以几万,十几万地请他(她)们做代言人更是荒唐的。但是,这些责任不在于你考试院是“公开”了还是“封锁”了。
高分生的刻苦学习精神非常值得提倡,而他们成功的学习方法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媒体不仅应该进行报道,而且应该进行的不是一般性的报道,而应该对此做深度报道大力宣扬。
从这个角度看,你考试院的封锁就是封锁了一个“优秀资源”。
媒体过度的无原则的乱炒作“状元”的现象确实是很严重的,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疏与堵的问题。
主流媒体的观点认为过度的炒作“状元”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对此我不完全同意,这里就不发表什么意见了。
而我对于宣传状元有如下三点意见:
一.媒体注视的也不是高分生的“群体”,而是“状元”个体。似乎702分值得大书特书,而701分就根本不值得一提。
而我认为,应该报道的不只是“状元”一个人,而是高分的群体,因为这才是一个金矿,比“状元”低一分、两分的“非状元”含金的成色也许不低。媒体如果拒绝肤浅,就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典型人物可能就是那个“状元”,也许不是那个“状元”。
二.媒体几乎千篇一律强调的不是“状元们”的“刻苦学习精神”,强调的却是学习上的“轻松潇洒”,用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很少读书看报,或者几乎不读书不看报。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人认为提倡状元的“刻苦学习精神”,似乎这样就是宣扬歌颂了“应试教育”.
我对此非常反感,我认为“刻苦学习精神”正是不折不扣的“素质教育”的特色之一。
当然,这些报道中的一部分状元学习上也许真的是很“轻松潇洒”,但是媒体没有注意到他(她)们这一部分人,本来就有极高的天赋悟性,更没有注意到更大多数状元的“努力认真与刻苦”。
恰恰是不提倡“刻苦学习精神”把素质教育引向了歧路。
三.媒体对状元学习方法的夸张肯定,使“状元学习方法”变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状元高考成功秘诀”。
我认为媒体在对状元学习方法的宣传的同时,更要强调结合考生个人的特点。由于媒体的对此的忽视,严重误导了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最可惜的是,有人抛弃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又没有学会状元的方法,最后无所适从,手足无措。
恕我直言,记得06的家长对这种过度炒作是非常厌恶的,最典型的对吐不出象的状元谈访系列的强烈否认,近年来大家似乎已经适应了对状元的炒作,已经开始非常关注对状元的炒作,有人已经趋之若骛、奉若神明。
我希望新圈友们能把视角移动到状元的刻苦精神上,移动到正确借鉴状元的学习方法上来。不要片面地把状元当作崇拜的偶像,当作人生的目标,不要说“不想当状元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状元情结”与“名校情结”、“985情结”、“211情结”、“一本情结”一样,使高考前心态一直非常良好的考生和家长的情绪,高考后一下子跌落到低谷,甚至导致了放弃“二本”、“一流”,去“复读”冲击“一本”、“超一流”。这里我不是怪考生和家长,因为这都是媒体和舆论惹的祸。
有人告诉我:“你以为‘然’的东西,吸引得了考生和家长的眼球吗?”我是从来也不会考虑吸引眼球的问题,大家不认同我,我也无所谓,我决不强求人们接受我什么,同样别人也很难改变我。
我只是想把我的真实想法,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大家,“状元情结”与“名校情结”、“985情结”、“211情结”、“一本情结”真的很不应该,每个不同的人对“成功”应该有完全不同的定位。
本文乃有感而发,不说不快,难免有误导之处。哈哈,各位自察自审,嘻嘻,本人概不负责。听凭大家忽悠调侃,但我不与任何人较真、辩论。
明晚高考发榜,教育部门明示不炒作“状元”,专家认为——
高分考生刻苦学习精神但说无妨
日期:2008-06-26 作者:王蔚 来源:新民晚报
本市今年的高考成绩将于明晚12时揭晓。此前,市教育考试院已经明确表示,一律不向外界提供全市考生分数模本。那么,在考试院“不开金口”的情况下,今年哪个考生摘得上海文、理科“状元”头衔之谜,会不会真的就无人知晓呢?社会上往年对高考“状元”的褒扬是不是真会戛然而止呢?
“状元”消息封锁不住
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封杀高考“状元”相关信息已经多年,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在高考之前已经有许多更拔尖的学生被顶级大学录取,因此,高考的第一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当届学习最优秀者;二是对高考“状元”的宣传容易给人落下“智育第一”或“应试教育”的话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但奇怪的是,每年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同时,文、理科“状元”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亮相于网络或报端。那么,今年官方渠道不公布分数就真能封锁住“状元”的消息吗?有重点中学教师向记者表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让高分考生一直处于保密状态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哪位考到550分以上的考生到贴吧上去晒成绩,自然就会引来比其更高分数考生的竞相攀比,如此类似打擂台般的角逐,“状元”很快就会有定论,只是“揭晓”时间可能稍许推迟一点而已。
学校皆以“状元”为荣
既然封锁不住“状元”头衔花落谁家的消息,那么,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是不是能以更大的包容心去迎接即将“揭晓”的高考“状元”呢?“我觉得与其让青少年去追捧所谓的‘超男’‘超女’,不如让他们以每年的高考‘状元’作为自己的偶像。”这是一位中学教师的感慨。
据记者调查,近十年来本市至少有12所中学产生过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相反都以此为荣,以此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范例。宝山区罗店中学是一所区重点中学,学生大多来自沪郊,这所学校至今仍对1999届毕业生赵腻获得当年全市理科“状元”津津乐道。该校政教主任江澜老师说,当时学校曾敲锣打鼓将“状元”成绩单送到这名学生家中,不仅学校上下欢欣鼓舞,很多罗店地区的家长也以此为荣,现在学校仍在每年的新生教育中讲述这段历史,并以此激励学生们发奋学习。
宣传“状元”应该有度
当然,也有专家提醒说,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与褒扬应当有度。有消息说,今年上海高考作文满分学生出在上大附中,然而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认为,在高考分数尚未全部揭晓前,如此大张旗鼓地炒作满分作文的作者,肯定会对其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因为这名考生目前尚不清楚自己的语文到底得了多少分、自己的总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这样的点名宣传弄不好会对考生本人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胡申生进一步分析说,高考“状元”的概念其实并不准确,“状元”历来只是全国性的,从来没有什么“上海状元”“江苏状元”之说,也没有什么“单科状元”之说,高考“状元”只能说是一种比喻,而且从中国历史来看,真正出类拔萃,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建树的,也大多不是科举状元之辈,因此,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一定要适度,以介绍他们的良好学习方法和刻苦精神为主,切忌过分炒作而捧煞他们。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