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绿丝带杂谈赈灾捐款广告投资万科王石加多宝王老吉 |
分类: 附庸风雅充斯文 |
王老吉PK万科房,感性绝对胜出
————也谈:买房不买万科房,喝水就喝王老吉
文/山路水桥
在抗震救灾捐款中,总有人是盯着富豪、明星、名人的捐款数目,时不时听到有人数落着XXX捐款太少,对此我非常不能认同,我实在听不下去:“多”与“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以捐款多少了指责别人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的根据是什么?你别叫叫嚷嚷,你先把自己捐了多少作个说明,并用你认定的标准证明自己是属于“多”的一类。
不是我特别的理性,而是我只能如此地理性。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力量太小,虽然已经尽了我自己的力捐了几次,但还是太少太少。
然而,王石讲的一句极为愚蠢的辩解话:“200万已尽到企业责任,捐赠活动不应成为负担,员工捐款以10元为上限”,又使我从理性回归到了感性(不好意思,我要坦白地说:以我之浅薄,理性是相对的,感性是绝对的,虽然常常在两者之间摆动)。
王石注定要为自己丑恶的辩解付出一辈子的代价。即使你醒悟到了自己辩解的是丑陋的,但是造成的社会影响依然是那么的恶劣。
就是你再来补捐一、二个亿,绝对也挽回不了你给世人的“第一印象”。
果然,王石幡然醒悟了,要出来亡羊补牢了:宣布出资1亿元参与地震灾区灾后百姓安置、房屋修复和重建工作。
我又理性地觉得“幡然醒悟总比不醒悟要强得多,毕竟是一个亿啊,也算得上是大手笔了,给他一点热烈的鼓掌吧。”
可是感性的我遇到了更感性的网友,他们认为:
万科选择在风光秀丽的遵道镇,而不是偏僻冷静的小山村;
万科的“出资”“参与”重建是投资,而不是捐款。“是堵塞众人口水的一种公关技巧、一种转移人们视线的营销手段而已(工人日报语)。”
晕啊!我等“不事工商、不懂经济”的人,又被彻底的搞糊涂了,难道“出资”与“捐款”也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广告投资”不就是“捐款”吗?究竟谁在忽悠谁啊?
也有万科的拥趸们为王石大打不平,说“其实王老吉很‘狡猾’,他不过是利用地震捐款做了一次成功的营销”,王石的一亿“广告投资”是在学他的样。
作为一个普通的网民,不管加多宝公司向灾区捐款1亿元是“老实”还是“狡猾”,只欣赏佩服“加多宝—王老吉”出手快,没有犹豫。
而更多的网友,倒不是因为王石捐多捐少的问题,而是因为被王石那句恶劣的辩解辞,弄得伤心郁闷,咬牙切齿了。
怪不得中国古来就有“大难面前显真情”的俗语,一个叫花子的情操赛过了文化人,一个自称为文化人的情操却比不上叫花子。
被“捐款以10元为上限”的命令打压的万科员工,是否会有人冲出无情命令的压制,偷偷到红十字会去捐款,我相信一定会有的,而且也一定不会少,王石也许只能是“望捐兴叹”而管不着了。因为走出了公司的大门“公司里只准许捐款10元的限制”就没有了。王石虽然拼命给员工们灌输着冷血,无奈员工们的胸膛里都有一颗炽烈的心。
据说,饮料店里的“王老吉”现在是经常地断货。这个话我相信,因为原本对“王老吉”兴趣不太大的我,这些日子以来每次都是两、三箱子地扛回家。
据说,在个别地区万科房子的销售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话我将信将疑,毕竟“王老吉”代替不了“万科房”。
万科的房子,虽然还是可能有人会买的,但是“万科企业”的形象,“王石个人”的形象,恐怕是难以挽回了。
“一个实业家,请多做实事;一个文化人,请多表现出你的文化。”这就是我对王石的全部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