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9次抛掷硬币都是正面朝上,第10次呢?

(2008-02-26 23:36:11)
标签:

教育

杂谈

趣味概率

思维定势

高考

分类: 中学数学答疑室

前9次抛掷硬币都是正面朝上,第10次呢?

  ——谈“莫须有前提”下的蛊惑人心的“思维定势”

  博友槐花飘香问了我几个问题,其中有如下一个是数学问题:
  在已经连续将一枚硬币任意地抛掷的9次中,掉下后都是正面朝上的。如果现在你再抛掷一次,假定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第一种想法是,是懂得一点概率论的属于比较聪明的人,马上想到随机现象的偶然性,和随机事件的独立性,他的答案便会脱口而出,是“1/2”;

  而对于没学过概率论的朋友,就可能还会有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

  第二种想法是,既然9次抛掷硬币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10次当然出现“正面朝上”的几率更大;

  第三种想法是,既然9次抛掷硬币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10次再出现“正面朝上”的几率小得微乎其微。

  以上第二、第三种想法当然是错的,第10次的结果,是不可能受前面9次结果的影响的。

  而第一种想法,虽然更能蛊惑人心,但也是错误的。因为他明显地受到了一种“思维定势”的限制:就是脑子里有了一个莫须有》的前提硬币的质量分布是均匀的,正反两面形状图案花纹是对称的”。或者是说错误地认为:“哪一面向上”的结果与“硬币内在结构因素”无关。

  由于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与高考无关,我当然不能随便回答,尤其在题意没有完全弄清之前。
  在本文中,我先对本问题进行分析作出解答,然后再和大家讲一个关于乘坐公交车上班的问题。
  注意到本题的题意中有两个条件:
  一.在连续将一枚硬币任意抛掷的9次中,掉下后都是正面朝上的;
  二.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
  其中第一个条件,明显是“影响正常思维的干扰因素,是一个“陷阱”,但是也比较容易被人识破的。
  这从数学上说,每次发生的事件(产生的结果)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前十次八次的结果是什么,即使是前千次万次的结果又是怎么样,都不会影响到下一次的结果。
  其中第二个条件,也属于是“影响正常思维的”干扰因素,也应该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实际上,即使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只要每次的外来因素相同,也是不会影响每次结果的独立性。
  那么,我对本问题的疑问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两个事件是否具有“等可能性”?这在题意中没有涉及到,而这却是本问题的关键
  设“正面朝上”的概率为 P,“反面朝上”的概率为 Q,其中常数P、Q满足0≤P≤1、0≤Q≤1,P+Q=1,但是P、Q的值是由硬币的“内在因素”所确定的,未必有P=Q=1/2
  所谓“硬币的‘内在因素’”就是指质量分布是否具有“均匀性”(密度为常数),他决定了物体的重心位置。如果硬币的质量分布确实具有“均匀性”,则重心位置是“不偏不倚”的,必有P=Q=1/2。否则重心位置就不是“不偏不倚”的了,也就没有P=Q=1/2。其大小关系服从:离重心更近的一面着地的可能性大于离重心更远的一面。


  根据这个原理,由于飞机的重心一般在靠近“机头”的“头等舱”位置,所以飞机一旦失事,一般都是机头向下的“倒栽葱”。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制作出一个“球形不倒翁”来。“球形不倒翁”是“个体问题”,在“群体问题”上的例子也有,如果在37选7彩票开奖用的37个彩号球中,对某个特定的号码球加重分量进行作弊。那么它被摇出的可能性就被加大。有谁看到过监督开奖过程的公证员曾经有过37次称重情况?


  在本问题中,在“哪一面着地”事件“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的无关前提下,我们思考时错误地也就不去考虑“哪一面着地”事件会“受内在因素的影响”的可能性,而认定:重心位置是“不偏不倚”的,必有P=Q=1/2。这就是我们在在上一篇文章《如果让我出高考数学试卷(二) 》中,谈到的“思维定势”的“局限性”问题


  那么本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
  1.本问题答案当然是确定的,但是必须在题意能够确定以后。
  2.无论是P、Q明确地都等于1/2,还是明确地都不等于1/2,连续9次或99次出现“正面朝上”都是有可能的,尽管这种可能性极小。但是,这些结果都不可能影响到“接下来的第10次或第100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随机现象的偶然性”。
  3.在数学问题中,我们有必要咬文嚼字地说:“硬币是‘匀称’的”。其中所谓的“匀”是物理概念,质量均匀分布(密度是常数);所谓的“称”是几何概念,是指形状的对称。
  4.对于情况不明的随机事件,我们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足够多”次数重复试验,从试验结果的统计规律中,可得到充分的“随机现象的必然性”说服力。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乘坐公交车上班的问题:某甲住A镇,在B镇工作,公交“蓝线”和“红线”虽然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但是都经过这两个小镇,且停靠在同一个车站。两线公交都是每10分钟发一班车,发车及运行过程都绝对正点、正常。
  该某甲朋友从来没有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出发上班的习惯,也不看手表不用闹钟,反正他从来没迟到过。这几句话在数学上明确的含义是:
在上班前某个时间段(例如半小时内)任何“一分一秒”从家里出发都是“等可能”的,或者说是服从“均匀分布”的。
  但是,他发现乘上“红线”的次数很少,于是,就开始做起了记录,在4个月内的100次乘车记录中,乘上“蓝线”的次数是70,“红线”的次数是30。
  当他与同是住A镇在B镇工作的某乙讲起此统计结果时,某乙说他的统计观察都做了3年多了,两个人的结果是完全成吻合比例的:1000次乘车记录中,乘上“蓝线”的次数是700,“红线”的次数是300。
  请你给这个事实作一个合理的解释(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把你的思考写在下面评论栏内,本人的参考答案下次公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