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恪贞观长歌李世民影评 |
一部82集的历史巨著电视剧《贞观长歌》,趁着高考完的假期终于看完了,累死了。记得那还是上学的时候,我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间第一次看到的这部电视剧,立刻就被它的恢宏的气势吸引,毕竟是按照基本的历史事实拍的,太多的宫闱事件,太多的尔虞我诈,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权谋计量……所以我着实佩服那些古代的政治家们,他们令我汗颜……毕竟还是要高考的人,没有办法看全。所以放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将它一集一集的看,翻来覆去的看,这次终于看完了。
按照电视剧的说法,是因为李恪这个人太争强好胜,凡事都太过于执着,其实这个是对李恪其人的误解,也可以说是诽谤。李恪争强不假,不过在笔者看来,用“争强”二字形容他有些过,应改掉一个子——将“争”改为“要——要强。我们知道,皇室不同于寻常百姓家,尤其是作为皇子,如果凡事处处退缩和忍让,在皇室甚至是一个国家之中都是会没有任何地位的。我这样说并不是为李恪的争强好胜变白,而是想向大家说明这样一个在皇室生存的基本要素——势力。而势力从何而来?是靠争来的。皇帝年轻,皇子幼小,自然完事都可以依仗自己的父皇。但是一旦皇帝老迈,甚至快要驾崩的时候,难道还能靠着这点兄弟间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自己的地位吗?就拿李世民父子来说,到后来李泰、李恪和李承乾的争斗,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争斗。试想,如果将来继承大统的是除了李恪以外的任何一个皇子,这个大唐的新任皇帝能容得下一个足以和自己媲美,甚至样样才华都超过自己的皇兄存在威胁自己的政权吗?不用说别人,李世民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还不是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吗?怎么没有一个人说李世民争强好胜呢?那是因为李世民后来真的成为了一代英主,成就了贞观之治!试想,如果李恪当上了皇帝,凭借着他的才干和政治才能,会不会不仅仅出现一个永徽之治(李治刚刚上台时出现的治世,不过几年光景而已),而是出现n个永徽之治呢?不知道。总而言之应了那句老话:成者王侯败者贼!李恪赢了他就是圣君,输了就换来了争强好胜甚至不服统治要谋反的罪名,这公平吗?不公平!!
李恪:李世民第3子,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另:将李恪的一些情况转载到这里吧(*^__^*) 嘻嘻……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