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元旦相声小段专场(六)相声《儿化音》

(2007-12-25 09:55:35)
标签:

趣味/幽默

 

2007元旦相声小段专场(六)

相声小段《儿化音》(王波海,2007年12月13日)

 

甲:说相声不容易。

乙:是。

甲:要多学习。

乙:对。

甲:多读点书。

乙:没错。

甲:像《四书五经》啊,《四库全书》啊,《二十四史》啊,《资治通鉴》啊,《中国通史》啊,《世界概况》啊,《孙子兵法》啊,还有《山海经》、《资本论》、《诗经》、《论语》、《奇门遁甲》、《易经八卦》、《四十八式太极拳》、《如何打麻将》、《怎样练武术》、《扑克牌的秘密》、《小提琴演奏法》、《臭豆腐制作工艺》……

乙:打住吧,怎么这么乱呀?

甲:不乱,开卷有益,书到用时方恨少。

乙:那也读不了这么些。

甲:怎么读不了?

乙:没那么多时间。

甲:错误,有位名人说的好,时间就像乳沟,使劲儿挤总还是有的。

乙:这是什么名人呀?

甲:别的不用说,单“儿化音”这点儿事,不读书你就弄不懂。

乙:这还用读书?

甲:当然了,这理论深了去了。

乙:都什么理论?

甲:一般来说,儿化音是加强“小”的意思。

乙:是吗?

甲:比如,小鸡儿、小鸭儿、小狗儿、小猫儿、小鱼儿、小鸟儿、小虫儿、小猴儿、小虎儿、小牛儿、小喜鹊儿、小毛驴儿。

乙:哎,是这样。

甲:非常喜欢的也可以加上儿化音,比如,小妞儿、小媳妇儿、小脚巴丫儿、小大人儿、小肚脐儿、小钥匙链儿、小拉锁儿、小门鼻儿。

乙:小门鼻儿也有人喜欢?

甲:有啊,黄金打造的,往大门上一挂多气派,瞧瞧咱多阔。

乙:甭瞧了,前脚挂后脚就没了。

甲:这是跟你开个玩笑。知道儿化音的作用吗?

乙:不知道。

甲:儿化音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乙:是吗?

甲:比方说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今天风力一二级转三四级,受负高压带影响,明后天风力增加到五六级,短时间可达七八级。”这是正统播报。

乙:主持人都这么说。

甲:同样是主持人,倪萍大姐就不这么说。

乙:您给来来。

甲:(山东话)“这个大风啊,从今儿刮起,今儿刮明儿刮后儿个还刮。”一水儿的儿化音。

乙:她那是表演节目。

甲:一般来说,儿化音有三种作用。

乙:哪三种作用?

甲:首先是起区别的作用,加和不加意义不同。

乙:您给举个例子。

甲:比方说您去农贸市场,走到粮食柜台前,“老板,有大米吗?”“有。”“白面呢?”“也有。”这很正常。

乙:是啊。

甲:可您要是加上儿化音就坏了。

乙:怎么坏了。

甲:“老板,你这有白面儿吗?”“没有,您上戒毒所看看吧。”

乙:好嘛把我当吸毒的了。

甲:同样的道理,“水牛”和“水牛儿”是两码事。

乙:光个头就差远了。

甲:您看我车上的坐垫,水牛皮的。

乙:好东西。

甲:您的也不错。

乙:哎。

甲:“水牛儿”的。

乙:嗨!

甲:第二种是约定成俗,大家都这么说,你也得这么说。

乙:噢。

甲:比方有这么一首儿歌,“小屁孩儿一块儿玩儿,拿着冰棍儿贴对联儿,吃春卷儿上饭馆儿,放呲花儿要点捻儿。”全带儿化音,听着顺溜。

乙:要是不带呢?

甲:那就这样了,“小屁孩一块完,拿着冰棍贴对年,吃春卷上饭管,放滋花要点眼,咝嗬!”

乙:这“咝嗬”怎么回事?

甲:咬舌头了。

乙:嗨。

甲:第三种是可以儿化也可以不儿化的。

乙:这怎么区别呀?

甲:看情况,“床单”可以说成“床单儿”,“被单”可以说成“被单儿”,“菜单”可以说成“菜单儿”,可要送礼,就不能说“礼单儿”。

乙:为什么呀?

甲:送礼你得郑重其事。

乙:噢,越重视越不能加儿化音。

甲:对。还有那个“门”字,“开门”、“关门儿”、“锁门”、“锁门儿”这都成,可要说地名就别加儿化音了,“前门儿”、“天安门儿”这都不成。

乙:不郑重。

甲:“西单儿”、“东单儿”也不成。

乙:没那么叫的。

甲:耍单儿成。

乙:嗨!

甲:除了这三条,骂人一般也不用儿音。

乙:为什么呀?

甲:不够重视。

乙:啊?

甲:比如“小兔崽子”不说“小免崽儿”,“笨蛋”不说“笨蛋儿”。

乙:骂乐了都能。

甲:还有一点,儿化音不能分开了说,“哥们儿”不能说成“哥、们、儿”,“老婆儿”不能说“老、婆、儿”,“光棍儿”不能说成“光、棍、儿”,“捧哏儿”不能说成“捧、哏、儿”

乙:这可没有啊,“捧哏”走的是大音。

甲:这玩意就得入乡随俗,时间长了,习惯了就好了。

乙:对。

甲:北方人比较容易掌握,南方人有点儿困难。

乙:是。

甲:我们那有个托儿所,小班的老师病了,暂时请了一位,领一帮两、三岁的小孩,这位是南方人,一说话是这味的,“小盆友,这是喜么呀?逮,这是蛙。那是喜么呀?逮,那是蛙。”

乙:怎么都是“蛙”呀?

甲:头一个是瓜,后一个是花儿。

乙:嗨。

甲:有一天,她想教小朋友画画儿,打算先画一个瓜,后画一朵花儿。

乙:噢。

甲:她一边画一边领着孩子们唱,“小盆友来哗哗,里哗哗、偶哗哗,小盆友都哗哗,先哗哗,后哗哗,偶们一起来哗哗”,还别说,效果真好。

乙:都会画画儿了。

甲:全尿裤子了。

乙:嗨!

甲:谁叫她老“哗哗”的。托儿所所长把她叫去了,“怎么搞的?哗哗是撒尿,画画儿是艺术,分不清呀?”“侬风清。”“下节课干什么?”“还系哗哗。”

乙: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