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很偶然,偶然的天气很好,偶然的带mm逛街,偶然的选择了南锣鼓巷这一品小吃的地方,偶然的又选择了骑车这一少有人采用的交通方式,又偶然的钻进了那个胡同中,带来了这一偶然的邂逅,与老北京文化的一次邂逅,与一些老北京人儿的邂逅,精神的邂逅。
老北京物品陈列馆,大概是叫这个名吧,就坐落在鼓楼边上的一个胡同中,挺小的门面,站在外面几乎可以把整个屋子看得一清二楚,外头挂着牌,写着参观2元,又写着免费讲解的字样。许是带着些好奇,也就钻了进去。
刚进去,一声吆喝,道,来人喽儿~,里面的一位老大爷冲我们打了声招呼,示意着我们自己随便看看。我们便也本着参观的架势扫了一眼,光线有些暗,周围全是一些架子,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知名不知名的一些器物,都是些上了年月的东西。屋子中间是个大桌子,明显是早年间的玩物,上面堆放着些纸张啊、布啊、相片啊啥的。这些东西仿佛让时间倒流,回到了过去的年代,老北京的韵味也从这些器物中窜了出来,让人心醉。
我是个典型的工科男,但却也对一些文化上的东东颇感兴趣,而且可能是性格上的因素吧,本人有些怀旧,所以对这里的东西有种莫名的喜欢。这边看着,那边说着,那老大爷拿出个木头制的玩意儿,说道这个是鲁班枕,一般也不做枕头,老人常拿着出去当板凳用,老北京人称它“瞎掰”。一会儿又讲起了过去的镜子、可以充当暖壶用的套子,摆在厅堂积案上的五宝。还有那透着人文关怀的屏风,为啥说透着人文关怀呢,这屏风虽隔一层,却又有影儿,出个啥事也能从影中看出来。又说到那屏风上的雕刻,什么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的图案刻在上面,透着股子韵味,看来咱们老祖宗还是挺能捯饬的,什么东西都有个文化品位在里面。
还有那铜锁,上面就五个转的玩意儿,对准了就开,但要对准还真难,老爷子跟我们说,上次有一女的来,跟他们这一哥们打赌,说我肯定能把这锁开开,结果呢,开了两天,一点辙没有,只好请客吃饭了。还有那打响的玩意儿,敲一下,挺纯的音儿,绵绵长长的,煞是好听,这都是些手艺活儿啊。还有那毛猴,问是什么做的,来个季鸟儿,愣是没听懂,就为这还被bs了一通,说是不是北京人儿啊。确实啊,长这么大,这些老北京特有的玩意儿没见过,问啥啥不知道,凭啥就自称咱是北京人呢,不得不让人想到文化的传承。现如今这高楼大厦的,西方学习的倒是挺好,就是老祖宗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照我说,人啊,再怎么着,也不能忘本。咱老北京的文化,真是该好好发扬下啊。
后来跟老爷子聊上了,聊的热乎,什么就都扯上了。说这一屋的东西连他们收藏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没办法啊,没钱啊,租不起宽敞的门面,只好在这将就了,说即使这样现在也入不敷出了,就盼着哪天一个喜欢的大财主能过来投资下,好让这些东西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又说现在这儿,各个大学的人老来,动不动就教授什么的,还有老外,都可感兴趣了,给电视台报纸做节目,都忙不过来。可这名也扬了,人来的也不少,但钱却没多挣,还是那样入不敷出着。我也奇怪啊,这么好的东西,为啥就没人愿意赞助下,办个展览什么的,或者放个大的展厅,办个博物馆啥的,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啊。看着这小小的房间,突然有些揪心,是真想把他们放在哪宽敞的大房间里,让全北京乃至全国的人好好看看啊。
老爷子做这个也有年头了,差不多七八年了,也不图什么,就是想把这些文化传承下来。做了这么多年,能让一些人注意到,让这些东西能够上报纸电视,心里也挺高兴地,知足了,用老爷子的话讲,就是精神上有所收获。临走的时候老爷子还盼着我们多叫些人,说人多了自己得瑟的欢,忽悠的起劲儿。
我答应了老爷子,一定会再来,而且带更多的人来。
其实很多让人感动的人就在身边,他们平凡普通,却有着股精气神儿,让人敬仰。
写这文,一是提醒自己该做的一些事情,另一个是为了让更多人来这个小小的陈列室看看,也算帮老爷子做个宣传吧。那地儿就在鼓楼那,到那一打听就能找到了。电话啥的我也不留了,毕竟也算作隐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