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为什么总失败?
(2012-06-29 17:10:38)
标签:
调控房价房产 |
分类: 乱弹琴 |
进入5月以来,全国主要城市成交量大幅上涨,北京6月创下了成交超万套的记录。量在价先,下一步就是不可避免的房价上涨。中国政府实施了全世界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为什么房价屡调屡涨,其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值得深思。
第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住房观。中国是个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大家对于土地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我党战争年代得民心的根本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有些专家提倡租房,这根本不符合国情。中国人不是游牧民族,有自己的房子才觉得踏实,租房永远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谓专家介绍德国年轻人、美国年轻人都租房,纯属忽悠。问问这专家,他自己租房还是买房?所以,中国人但凡有点经济能力,第一件事情就是买房,安家才能乐业。这就是国情!这也是所谓的刚需的根源所在。中国人不仅要有自己的房子,还要住的宽敞。这属于需求的更高层次,好理解。只要有能力,没人愿意住在螺蛳壳里,全世界都一样。因而刚需来自于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没房子想有房,另一部分是有小房子想换大房子。
需求是实际存在的,调控屡战屡败的原因就在于所谓调控不是去想办法增加供给、满足需求,而是采用行政手段压制市场需求。扬汤止沸的调控,效果必然是暂时的。所以每次调控过后,被压制的需求就会突然爆发,导致房价暴涨。道理就是这么浅显。
既然有需求,就加大供应,房子多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为什么不加大供应呢?这是了中国房地产的症结所在,也是调控屡战屡败的第二个原因。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土地是不能加大供应的,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有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碰不得。这完全有必要。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在国际上买着吃,是件不得了的事情,粮价得涨到天上去。所以土地不能随便占用,房地产的供应就受限制。
第二,城里城外不是有很多空地吗?为什么不拿来盖房子?这和现行的土地供应制度有关,也是房价这几年暴涨的核心原因。2005年之前房价为什么一直很平稳?中国的土地说是国有,其实都掌握在各个单位和农民手上。05年之前,只有工厂的大多数职工都同意,就可以引进一个开发商,把工厂拆了,盖了住宅楼。等于是那时候社会上有很多有土地的单位都在供应土地,开发商满世界选地。开发商挑选土地的余地大,土地价格就上不去,相应的房价也上不去。2005年之后,国务院一声令下,所有土地必须在国土局以招拍挂形式出让。简单说,国土局成了一个土地的垄断供应者。打那之后,不管谁的地,一律不准出售和开发,必须交给国土局,由国土局统一供应市场。打那之后,所有开发商只能到国土局举牌拿地。土地由多头供应变成垄断供应,土地价格自然暴涨。道理也很简单,这世界上那个垄断的东西不是高价格?
由于土地的垄断供应,导致房子的变相垄断。举个例子,2006年,中海在成都西门拍下1800亩土地,这意味着中海买断了这个区域的土地,再无新的土地供应。中海自然也就成立这个区域的房产垄断供应者。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由于变成了垄断卖地者,所以国土局并没有加大供应的动力,物以稀为贵,这道理国土局熟悉。因而几乎所有的供地计划从来就没有完成过。土地就成了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
一方面是中国人传统的购房情节,另一方面是土地供应的紧缺和垄断。政府行政命令的调控手段在刚需需求和供应紧张的双方夹击下,自然是屡战屡败。
为什么不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根据对中国国情的研究,我们可以负责任做出结论,当前的土地制度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非一日之功,积重难返,改革根本无从谈起。所有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统统入不敷出,赤字连连,再断了土地收入,根本难以为继。
在中国人购房情结和土地垄断供应这两个基本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所有调控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