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退回广州后,则与钦差大臣琦善开始谈判,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无所获,对英方的条件大清仅答应了皮毛。于是, 1841年1月7日,英方再度开战,炮舰直取沙角、大角,清军大败。而此时道光皇帝却被英方“得寸进尺”激怒,下旨抽调全国兵力,“乘机攻剿,毋得示弱”,还是对看不清形势,连出昏诏。2月26日清晨,英军完成了战术准备后攻击虎门,到下午5时,英军彻底摧毁了林则徐、关天培苦心经营的虎门炮台,关天培战死,俘虏清军1000多人,英军仅有5人轻伤。英军随后在3月6日朔江而上,攻下二沙尾炮台,兵临广州城下。 随后2个月,打打谈谈,最后英军围困广州,钦差大臣一面谎报战功欺骗皇帝,一面不得不和英军议和,同意支付600万元给英军并同意开放口岸后与英方达成协议。
英国政府并不同意英军与广州官员达成的协议,他们要得是大皇帝签署一个全国性的协议,因此指示英军北上,近距离地打击皇帝的信心。1841年8月27日,英军攻陷厦门。这时候,道光皇帝对英军也能陆战,且战斗力极强的事实仍将信将疑。英军继续北上,到9月底,仅用一天就攻陷了精心设防的定海,清守城三总兵俱战死。10月8日,英军再陷镇海,主战派第一号人物署理两江总督裕谦投水身亡。此后,英军再次提出和大皇帝的“全权代表”谈判,可见英方的战略是以打促谈,目的不是消灭清朝而是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但虽然战场接连失误,道光皇帝仍不死心,再次全国抽调1.2万士兵,以奕经为扬威将军,征讨“逆夷”,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奕经到任后,组织过一次反攻,试图收复舟山,结果是一触即溃,再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一系列的失败后,道光皇帝似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又有主抚派大臣上书分析万一战败的恶果,道光又转向“抚”,但还是没有摆正位置,派出谈判代表,准备只做有限让步,自然和英方谈不拢。
1842年5月,英军失去耐心,继续北上,17日攻陷乍浦(上海有这个地名,10年前的饭馆一条街),6月16日攻陷吴淞口,占领宝山。7月21日,英军逆长江而上,攻陷镇江,8月2日,兵临南京城下!道光皇帝终于明白,英国人是打不过的,不答应条件就要打到北京来,大皇帝在7月26日给前线的钦差大臣耆英等下旨:“有应便宜从事之处,即着从权办理”。可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弄明白英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之强,“愍不畏死若此(怎么这么不怕死呢)?”。
8月22日,道光皇帝批准了著名的《中英南京条约》,英方的要价比战争前苛刻许多,大皇帝仍然不服气(何至受此逼迫,愤恨难言!),也只有吞下这杯自酿的苦酒了。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的心路历程,是想说明这种人因为自大是想不通道理的,到死都会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幸遇到这种合作伙伴,在失去合作机会的时候,惟有斗争才能迫其就范。但这种人由于一贯的自大,一定不肯轻易就范,我们就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指望一两次战斗就能大获全胜,而要精心谋划,战役行动一个跟着一个,排山倒海而来,要让对方感到全盘皆输的危险,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一旦开战,就不达目的誓不收兵!我们希望走双赢的道路,但对方不认同,那就强迫他认同。当然,这样的策略是建立在对双方实力客观的评价基础上的,确信我方有绝对的把握在战场见高低的时候,才可以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