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陵君的结局与现代企业理念

(2006-09-22 13:53:38)
今天要说的是战国时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估计张无忌的名字源自于此。
 
信陵君魏国公子,魏安厘王的老弟,礼贤下士,果敢神武。历史上著名的偷虎符借兵救赵,打败秦将王龁(音和)的故事中,主角就是这位无忌公子。信陵君得胜后,害怕回国受到盗用虎符的问罪,索性就带众门客在赵国住了下来。
 
公元前247年,秦进攻魏国,魏国屡战屡败,只好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来主持战事。无忌在门客的劝说下,放弃了被问罪的顾虑,毅然回国。好戏上演了——兄弟见面,魏王持(拥抱)信陵君而泣(好不感人!若不是大敌当前,魏王哪里想得起自己还有一个这样英雄的兄弟?),以为上将军(任命为总司令)。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将,皆遣兵救魏(想来魏王当初也必向诸侯求援,一定是吃了闭门羹)。信陵君率领5国军队大败秦军,一直追击到函古关。也真奇怪,纵横天下的秦军,一遇到信陵君就打败仗。
 
秦国在战场上打不过信陵君无忌,就派人到赵国大肆行贿,动员奸臣去和魏国说:“公子(无忌)在亡(流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人徒(只)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百战百胜的诬陷之术,从未失手,与12年前在赵国搞掉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秦)王又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什么时候当魏王啊?)”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三人成虎啊!),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派人解除了无忌的职务)。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知道是有人诽谤),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乐(表明自己并无大志,酒色之徒而已,避免招致杀身之祸),凡四岁而卒,好歹算是善终。
 
柏杨说:魏无忌忠义震天下,以他的权势和能力,足可以切断国王与外界的交通,至少也可以在国王左右安插自己的亲信,然而魏无忌并没有这样做,只缘他认为跟国王是亲兄弟,不可以待以机心。他缺少自我保护的行动。仅只忠心没有用,必须使主子相信你的忠心才有用。而又如何使主子相信你的忠心,那要看官场手段。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全部投入工作后,已没有时间供他逢迎。中国历史上魏无忌故事一再上演,原因恐怕在此。
 
在信陵君之前,有吴起,之后还有岳飞、熊庭弼、袁崇焕,忠心一个强似一个,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柏杨先生的分析很透彻。但我想忠臣不得好下场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信陵君们以天下为已任、大敌当前舍我其谁的信念是否过于强烈了?换言之,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是否太浓厚了。魏王拥无忌而泣,无忌是否以为舍我不能救国?宋高宗拍着岳飞的肩膀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的时候,岳飞是不是觉得只有自己才能救大宋啊?因而英雄们以无比勇气和责任感挑起重担,他们不知道江山是别人的江山,天下是别人的天下,建功立业是第二位的,让自己的老板信任才是第一位的。可悲的是,如果我们不幸自己面临这样的局面时,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以老板信任为第一位,以老板利益(或企业利益)为第二位呢?这样的考虑当然不符合老板的根本利益,也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背道而驰,这应该是中国出不了现代大企业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我们身处这样的文化系统中,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