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28中小学减负调研报告
(2019-05-28 16:19:40)
标签:
教育 |
关于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报告
十二中滨江校区
为研究制定我校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我们对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减负30条)(教基[2018]26号)文件精神,对当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原因梳理,并就如何减负提出以下建议,形成此报告。
一、形成原因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有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主观上学生和家长尤其是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优劣表现在学习成绩上,唯成绩论英雄大有市场,再加上一部分的教师教育观念上抱残守缺,推波助澜,使得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将成绩视同唯一标准来检验学生,导致学生心理扭曲,身心俱疲。客观上,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逼人,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就业形势普遍优于一般成绩的学生,薪酬待遇优于普通学生,这就导致家长只能在学业成绩上施压于学生以引导学生走“高精尖”的路子,成“白骨精”之人,客观上加大了学生压力。
二、主要表现
1、课外有课
当前,在全市严控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形势下,学生的周末时间几乎被课外辅导机构全部占领。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奔波于各大辅导机构之中,被动学习,心力憔悴。同时,学生夜以继日的学习状态,伤神伤力,在学校学习之时,被动应付,全无激情可言,更增加了学生心理负担。
2、考试繁多
学生在校的考试名目繁多,学业水平考试(根据新考试方案,所学全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月考,周考,实验考试,体育考试,凡此种种,学生无法静下心来,穷于应付,虽有个别成绩不错的,但大多数学生把一点点上学的乐趣消耗殆尽。
3、学校逐名
学校为打造所谓的名校,以强力推动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极尽鼓励之能事,不顾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一味地鼓噪学生和家长倾全家之力,全家所有,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买单,将学生打造成学习机器,罔顾个性发展。最终,在千人之内,送百人左右到名校,以此为荣,这是学校以逐名之手段行博名之实,其危害非一日可消除。
4、家长虚荣
家长为实现自己所谓的人生目标,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除学习之外请勿擅动”的大无畏的气概,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将孩子培养成“宁愿饿死,也不会做饭”的精英人才,导致许多学生成了不会交往,不会生活,不能动手,不能做事只能考试的一代干才。
三、减负举措
针对社会、学校、家庭种种不合时代的做法,学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着眼于更新观念,培育创新课堂,在多方面做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改革创新,努力改变当前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取得了一点成效。
1、控
所谓“控”,指的控制作业总量。我校在学期之初,明确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并告知全体教师。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以手工制作作品替代书面作业,让学生走出家门,走进自然,走向生活;中高年级限制作业时间,由手工作业和书面作业相结合;初中部按年级确定学习重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有突出学科,从教学常规检查入手,班主任核定当天班级学生作业总量并发放作业通行证,确保作业总量控制落实到课堂,到教师,到学生。
这样的做法,只是一种探索,并无是非之分,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孩子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特长,发展业余爱好,健全人格。在我们看来,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最终的目标。
所谓“控”,还指的是控制作息时间。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无底线的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以让家长送饭到学校而闻名市内外。这种做法,家长敢怒而不敢言,加重了家长负担,加大了学生压力。为防止此类情况在我校蔓延,我们强力推动作息时间督察行动,到放学时间,对校园进行清场,或者对教室清场以保证学生在校园参加体育活动。
2、保
所谓“保”,指的是时空保障,即时间上保障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时间合理分配,空间上做好全校学生活动场地安排,以保障学生从教室里走出来能有足够的
活动空间。既控制学习时间,保障活动时间,又使学生做到了劳逸结合,体脑健康,保障了学生学习的有效甚至于高效。
3、提
所谓“提”,就是在减负的前提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做“减法”的同时,更好地实施好“加法”。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一点为尝试:
(1)走信息化教学之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大力开展智慧课堂建设,在课堂建设的过程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尝试,边创新,走出一条信息化教学的路子,努力打造一支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师队伍,让40岁以下的教师都成为智慧课堂的教学能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得轻松,学得踏实,学得快乐,学得快捷,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走数字化发展之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又直接作用于学生,为学生轻便前行提供帮助。几年来,我们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数字化,以数字激励,以数字说话,以数字总结,以数字刺激数字,让教师培养有目标,有过程,有上升,有鞭策,使教师在不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炼自己,萃取自己,激活自己,成长自己,将自己来自课堂一线的点滴经验用于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改变课堂,从而改变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观念。
(3)走大数据探索之路,创新学生学习途径
大数据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分析依据。我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的思想,广泛开展大数据分析,找出能够促进学生正确学习、有效学习的路子,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验证、内化为自己的恒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成效。
(4)走模块化课程之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课程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将学科学习与技能培养呈模块化融合到一起,模块化安排课程,集约化编制课表,使学科学习与技能培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为学生的快乐学习奠定基础。
当前,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的特点,我们为六年级学生打造了中、小学衔接教育课程,开展了行之有效的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我们坚信,虽然路途坎坷,但前路光明。同时,我们在智慧课堂建设、智慧学校建设方面正大踏步向前发展,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前景。
综上所述,减负永远在路上,但“减负”不降低质量,“减负”不减少担当,在“加法”和“减法”之间游刃有余,灵活切换,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