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算做中上等,原因很幼稚:小时候的作文分数一般都很高,随便写写的文章就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念。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心情——自豪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的流逝,今天,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的文字功底很不过硬,一次次在来到这里后又不无扫兴的关掉网页。原因很多:有时候是突然间有工作要做打断了思路;有时候是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变得嘈杂不适合调动思维将数量庞大的汉字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逻辑顺序排列出来;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编辑框中那一片空白,脑海中也一下子变得空空如野,不知从何说起了,索性什么都不说。
几个月甚至一年以前便萌生了买笔记本的想法,至今仍没能实现愿望。说服自己的理由很简单:每天上班8小时对着电脑,回家也该给自己放放假了;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皮肤和身体的辐射。现在想来,因此失去的不仅仅是灵活的上网时间,更多的是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损失惨重啊!
人有多种认知这个世界的途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感觉等,他们分别借助于我们的眼耳口鼻实现。具体哪一种途径给人心底的震撼力更大,因人而异。曾经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热闹气氛的乐天的人,自己住以后常觉得房间里空荡荡的,缺少人气和生活气息。直至最近,认识了一个不太熟悉的自己,一个喜欢静静的在房间里聆听心跳和脉搏的人。
另外,平时对于视觉和听觉这些于我们来讲与生俱来的“天赋”,利用的很不到位,平白的让电视节目侵蚀、迫害着它,那种被动的接受想想就会有罪恶感。手握遥控器频繁更换频道的时候,孰不知生命就在此时此刻一点点地逝去,有点可悲。终于了解了高中时英语老师曾经给予我们的忠告,告诫我们少看电视,那是最浪费时间而又获益甚微的一种活动。当然老师那时候的出发点是高考临近,我们应该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高考复习上,其实这个浅显的道理适用面很广,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那些纯净的嗓音、灵动的旋律;绚丽的色彩、精致的构图;巧夺天工、穿越历史长河的建筑于我们的身心和素养要有益得多。
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电脑在同时执行多个命令的时候(尤其明显的是在执行诸如下载电影等超占内存的命令)打开网页的速度会变得很慢,常常在很无奈地面对一片白色外加一个小漏斗之后得到的是“找不到服务器”的回应。生活也是如此,给自己同时定下多个短期目标(或注意力常常被其他事物分散)的时候,大脑中也会出现那样的“空白”,当然不会有文字显示,它多数表现为无功而返(比如:google了很久自己突发奇想的一个感兴趣的东东,但终于因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而沮丧良久)。
从今天起,致力于消除这些“空白”的战役,不胜不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