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成联(10)
(2009-08-09 07:57:24)
标签:
成联习作文化 |
分类: 成联车间 |
16、王戎云:“与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①。”
【注释】
①嵇(jī)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与阮籍等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为吕安案辨白,遭诬害,同被司马昭处死。向子期(向秀)有《思旧赋》忆念此事。王戎与阮籍、嵇康、向秀、山涛、阮咸、刘伶世谓“竹林七贤”。
【译文】
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山高容起伏,
海阔纳阴晴。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①。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②。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③?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④。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⑤。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①王戎:字濬冲,晋代人。受命征伐吴国,吴国平定后,封爵安丰侯。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间,不拘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和峤(qiáo):字长舆,任中书令、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间,谨守礼法,量米而食,不多吃饭,但不如王戎憔悴。大丧:父母之丧。
②鸡骨支床:指骨瘦如柴,意同下文的哀毁骨立。
③刘仲雄:名毅,字仲雄,为人刚直,任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卿:君称臣为卿。数(shuò):屡次;经常。省(Xǐng):探望。不:同否。
④哀毁骨立:形容悲哀过度,瘦弱不堪,剩个骨架立着。
⑤生孝:指遵守丧礼而能注意不伤身体的孝行。死孝:对父母尽哀悼之情而至于死的孝行。
【译文】
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尽孝得到赞扬。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晋武帝对刘仲雄说道:“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
哀莫大于心死,
孝难超越德馨。
18、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①。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②。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③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④。”
【注释】
①梁王、赵王:梁王,司马肜(róng),司马懿的儿子。晋武帝(司马懿的孙子)即位后,封梁王,后任征西大将军,官至太宰。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儿子。晋武帝时封赵王,晋惠帝时起兵反,自为相国,又称皇帝,后败死。
②裴令公:裴楷,字叔则,官至中书令,尊称为裴令公。二国:指梁王、赵王两人的封国。国是侯王的封地。恤:周济。中表:指中表亲,跟父亲的姐妹的子女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
③或:有人。
④天之道:自然法则;天理。
【译文】
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劝富济贫,岂因一己逆天理;
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①。及与之言,理中清远②。将无以德掩其言③!”
【注释】
①太保:指14则里的王祥。王祥曾任太保之职,这里以官名代人名。正始:三国时魏帝曹芳年号。能言:指能清谈。魏晋时士大夫崇尚清谈,主张不务实际,专谈玄理,这形成了一种风气。
②理中:恰当的义理;正理。按:《晋书·王祥传)作”理致”(义理和情致)。
③将无:恐怕..吧,用来表示猜测而意思偏于肯定。
【译文】
王戎说:“太保处在正始年代,不属于擅长清谈的那一类人。等到和他谈论起来,原来义理清新深远。他不以能言见称,恐怕是崇高的德行掩盖了他的善谈吧!”
造化弄人,精于此,未必精于彼;
如蚕破茧,自在心,方为自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