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惊人
据国内统计,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低常率平均已高达15.34%,其中5岁年龄组达到17.84%,儿童弱视检出率为3.98%;在婴儿0~7岁的儿童中,有斜视和弱视的占2%~5%。
眼睛发育路线图
出生后2~3个月:他可以认清你的面孔和近处的物体,并追踪运动的物体。
到4个月时:孩子会用眼睛发现正在靠近他的不同物体,他会伸手去抓。
到6个月时:宝宝可以利用眼睛辨认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
孩子1~2岁:他的视力快速发育,可达到成人水平的30%。
3~5岁可达到成人80%。
7~9岁时,孩子的视力完全接近成人水平。
眼睛的“烦恼”
(一)婴儿期常见先天性眼疾
是指某些人一生下来眼睛就有缺陷。如近视(不能看见远处的物体)、远视(眼球长轴短于正常值)、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视网膜脱离、先天性夜盲和先天性白内障等。
*高度近视眼是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患病时,子女发病为100%;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发病为50%。但中度近视眼遗传因素只占60%。如矫正视力低于0.3均属低视力患儿,大多低视力患者是由于先天性眼病所致。
(二)常见后天性眼病
(1)弱视——往往是一只眼睛视力不好或损伤,而另一只眼睛使用过度。造成不使用的眼睛会放松,视力更弱。
*早期发现在婴儿3个月时并及时治疗(6个月内)就可恢复正常视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5~6年,废用眼睛的视力将永久丧失。
如何早期发现眼病
1、如果是早产儿,必须做视网膜检查,这对出生一段时间内长期使用氧气的婴儿尤为重要。
2、小儿出生后2个月,仍不会视物或对灯光照射没有反应,就要引起重视,带小儿作眼科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得到治疗。
防治婴幼儿眼病的N条措施
2、防止异物入宝宝眼内
药到未必病除
临床上,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布洛芬、乙酰水杨酸和异烟肼等)长期、大剂量、无医生监测地应用,还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视力模糊、眩光、畏光,甚至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黄斑及视神经病变等眼部疾病。
药物可能对眼睛造成的损伤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导致视力程度的变化,如视力模糊、屈光状态改变或调节功能障碍;二是导致视力质量变化,如眩光、畏光或影响亮暗适应性;三是导致视觉病变,如白内障、青光眼以及角膜、视网膜、黄斑及视神经病变。(此板块为插入资料)
痛苦未比是短暂的
暂时性眼疾有大家熟悉的:红眼病、干眼症、眼充血和麦粒肿等等。
在众多眼疾中,红眼病最受大家关注。如果宝宝的白眼球和下眼睑的内侧发红,他就可能患上了红眼病,医学上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这种暴发流行的、剧烈的急性结膜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其致病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0型。本病特点是发病急、传染性强、刺激症状重,主要症状为畏光、流泪、双眼发红,眼睛分泌物增多。检查时可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呈鲜红色,以睑部及穹隆部结膜最为显著,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合并结膜下出血、角膜损害及耳前淋巴腺肿大。
困,不只是累了这么简单!
眼睑的作用能防止灰尘等异物进入,起到保护眼球前部清洁的作用。然而,如单侧或双侧眼皮下垂常提示一种严重疾病——重症肌无力。
该病是一种神经一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3个月到16岁,半数以上小于3岁。本病有三大特点:(1)发病急,主要症状为上眼睑(俗称上眼皮)最常受累,表现上眼皮下垂,多为单侧性,也可双侧眼睑下垂,易于发现。可伴有复视,斜视及眼球震颤。眼下垂在早晨睡醒时最轻,越到晚上或运动后越重;(2)全身肌肉特别容易疲乏,而轻微肢体无力不易发现。当四肢,颈部及躯干肌无力时,表现行走、抬头、举手等动作不能坚持,须经休息后才能继续活动;(3)使用抗胆碱酶药(如溴化吡啶新斯的明)和激素(如泼尼松或甲基泼的松龙)联合治疗效果明显,症状快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