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路”并不孤独
(2012-09-11 17:00:18)
标签:
杂谈 |
案例:孤独的小琳
小琳是一个标准的质优女孩,身体健美,成绩优异,琴棋书画样样佳能。而在同学眼中,小琳是一个很独立的女生,非常安静,与人交往时总表现得非常冷淡,从来不会关心朋友,也不热心班里头的活动,感觉总会在自己的世界里。
是什么原因,让小琳把自己封闭起来呢?
这要追溯到小琳的小时候:
由于妈妈李芷有个观点,不能让女儿太黏人,否则不利于女儿独立性的培养。小琳两岁就被硬拉着上了幼儿园。而李芷除了给女儿提供最“优厚”的物质条件以外,基本不陪女儿玩。小琳每天就很“独立”地自己玩,自己画画,自己练琴。
一次,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春游,要求一位家长陪同,女儿兴高采烈地把消息告诉李芷,并且希望李芷能陪她去。没想到李芷听到消息后马上说:“我哪有工夫陪你去,春游那天我给你请假,你去练琴。”女儿失望地走开了。
从那以后,女儿做什么事都不积极了,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了。
时光飞逝,经过多年的“独立”锻炼,小琳的确变成了独立坚强的女孩子,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向妈妈求助。同时,也因为独立,小琳也不习惯跟朋友交流,久而久之,小琳的世界里就剩下她孤零零一个人。
当下的社会竞争激烈,爸爸妈妈们都希望宝宝们赢在起跑线上,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宝宝,希望宝宝快快成长,早日“单飞”。
各位爸爸妈妈注意,培养宝宝独立自强不等于减少对宝宝的爱,反而还要增加更多更多的爱。因为爱是宝宝的独立的奠基石!
针对准备“单飞”的小宝宝,怎样增加更多的爱呢?怎样才是有节制的、“正确”的大“爱”呢?
大“爱”一 :让他自己享受“独乐”时光
即使是生下不久的宝宝,也有自己的“独乐”时光,大人应该尊重他独自玩耍的乐趣,静静地观察是最好的。半岁以内的小宝宝“独乐”时光大概有20~30分钟,而当宝宝1岁左右就有大概一个小时。只要玩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就从里到外不厌其烦地研究一番。
尊重宝宝的“独乐”时光,,有助于宝宝自我意识的形成,对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很有帮助。
大“爱”二;宝宝“闹独立”,我们做军师
大概到了1~2岁,宝宝的自我意识就会慢慢增强,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儿,不需要别人去支配自己”,于是,宝宝开始挑战爸爸妈妈,开始“发动”各种独立战争。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
这时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与宝宝抗衡。宝宝想挑战的是自己,他想证明自己也能行。爸爸妈妈应该做宝宝的“军师”。
教宝宝独立吃饭,教宝宝自己洗澡、教宝宝自己喝水,按部就班教会孩子各种生活技能。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安全措施;尊重孩子的“自己来”的意愿,从旁协助;适当做示范,不断鼓励小宝贝尝试;当小宝贝挑战成功,陪小宝贝一起欢呼。
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下,宝宝慢慢学会自己独立生活,同时,由于爸爸妈妈的不断鼓励,宝宝的自信力也因此得到很大的增强,为“独立之路”打下很好的基础。
大“爱”三:狠下心,让宝宝学会“忍”
长途跋涉的旅途,对刚学步不久的宝宝来说是个大考验。“我要抱抱,我要抱抱”爸爸妈妈常常抵受不住这样的哀求,总是二话不说地抱起宝宝。久而久之,宝宝的依赖心理便不断膨胀,“累”的时限不断提前。
宝宝摔了,“疼吗?”“疼!”“妈妈抱,乖,别哭了!坚强点!”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能在儿童乐园看到。而父母的这种询问往往是诱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话,反映出父母的一种心态,即一方面想严格管教宝宝,另一方面又希望宝宝撒娇或依赖父母。这种关心常常给宝宝这样的思维:跌倒了,疼,妈妈就抱。可想而知,事情发生到后来,小小的碰伤在宝宝看来都是依赖的借口。
要让宝宝独立,妈妈爸爸要狠得下心,让孩子学会忍耐,忍耐痛、忍耐苦:长途的跋涉固之然很累,但宝宝累,妈妈也累,不能动不动就抱孩子,可以让孩子稍事休息,待体力恢复后,继续自己走。这样做才不致使宝宝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
大“爱”四:尊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伸出援手助孩子度过难关
全家人到公园游玩,一个5岁的孩子不敢像其他人一样走过一座独木桥。这时,父亲示范给孩子看怎样把握平衡走过独木桥,而后,在桥的另一端伸出手鼓励孩子自己走过来。父亲伸出的手,既是对孩子的鼓励,也是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孩子在父亲和家人的关注和鼓励下,自己慢慢走过了独木桥。
现在很流行一个说法,“爱就放手,让孩子自己飞。”孩子毕竟年纪小,当孩子第一次面对陌生的环境或新的挑战,总会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是很正常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孩子自我防卫的本能反应。作为爸妈,我们首先需要正确看待这份恐惧,恐惧不等于不独立,不等于懦弱。
当孩子表现出恐惧时,爸妈不能一味地放手,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鼓励孩子跨过难关。如案例中的爸爸,伸出双手给孩子提供了一份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征服孩子心中的恐惧,让孩子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伸出援手,不等于溺爱,是一种鼓励的力量。父母伸出援手,一方面给孩子一个信息:面对困难,不孤单,遇到困难,无需惧怕。教会孩子勇敢面对困难,有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告诉孩子:当别人遇到困难,我们也应该伸出援手,付出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