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K“小抠门”

(2007-04-12 09:30:20)
分类: 新宝宝
 

文/灵一

“做妈妈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宝宝懂事乖巧。”可可妈总是这样跟周围的人说。女儿可可1岁7个月了,在妈妈眼里,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解人意的小天使。忽闪的大眼睛,似乎总能明白大人的意思,一副“人小鬼大”的样子。瞧,她又将她正在喝的牛奶递给来看他的叔叔,请他一起来分享美味,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这孩子,真是大方。”

可是,最近,这样的赞扬声越来越少。可可变得越来越小气。自己的东西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甚至不许别人碰她的食物、玩具。一旦做了违背她心愿的事情,她誓将哭闹进行到底。这孩子是怎么了?怎么越来越抠门了?平时在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以“礼让”为准则,怎么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呢?可可妈百思不得其解。

 

解析小抠门

宝宝的世界是天真的,在他们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小气与大方的明确界限,他们只是依照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快乐。对于孩子们来说,抠门只是为了不让快乐失去。

孩子在婴儿时期就非常强烈地渴望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带给他们安全感和幸福感。而太小的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往往是在大人的指引下与人“分享”。但是随着宝宝的长大,他的“独占”意识越来越强烈,表达自己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当孩子理解语言并会说简单的话时,分享就变得没有那么必要。他会发现自己玩得正欢的时候,会有一个陌生的宝宝来“抢”自己的玩具,而这样的“分享”经常是在大人的支持下发生的。其结果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再继续玩了。

1岁半到两岁的宝宝,自我意识正在觉醒,他们觉得“我的就是我的”,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会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哪怕是别人的也是我的,所以,这个时候宝宝就会显得自私、小气,甚至霸道。于是,一个个“小抠门”就这样产生了。

 

小抠门的表现

""不许别人动自己的玩具,或是喜欢的食物,哪怕是一会会都不可以。

"不乐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小朋友玩。

"喜欢自己玩自己的。

"看到别人有好玩的,会很霸道地想去占为己有。

"旁人一侵犯到自己的物品,常常会以哭闹来抗议。

 

如何治理“小抠门”

1.  榜样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的启蒙老师,有很多行为,孩子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所以,年轻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首先就要树立一个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刻意地在孩子面前演示一下自己是如何与他人“分享”的。比如,妈妈可以让爸爸“分享”一下她碗里的美食,而爸爸在接受妈妈的“分享”后,也要回应地道谢。这样,可以让宝宝知道,原来分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2.  分享要有原则

尽量帮宝宝把他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让宝宝知道他有心爱的玩具,别人也有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这是规矩。如果实在想玩别人的,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到时间了,再换回来。这样既可以玩到别人的玩具,自己的玩具又不会被别人抢走。慢慢的,宝宝就会接受这样的分享原则。

 

3.  私人空间

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如果爸爸妈妈一味要求宝宝“给”,反而容易激发他自我保护的意识。所以,父母不妨试着给孩子一个“私人空间”,允许他把自己一些心爱的玩具藏起来,留给自己,而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其他的玩具。要知道,完全大公无私的人几乎不存在,我们的目的是让宝宝适应与他人交往。

 

4.  谈判的技巧

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永远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好,所以宝宝们在一起经常会出现抢玩具的现象。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大声斥责宝宝,这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家长可以用其他的玩具,引导宝宝运用简单的谈判技巧来交换玩具。一般15个月到两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说3—5个字组成的短句了。这时,家长可以教宝宝运用诸如换、给你、一起玩等词语来与小朋友交涉,让宝宝明白要玩别人的玩具不能抢,是有技巧的。

 

5.  把表扬挂在嘴边

当宝宝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时,父母一定要记得对他们赞扬一番。亲亲宝宝,抱抱宝宝,夸夸宝宝,宝宝会从中受到莫大的鼓励。而对于不愿意分享的宝宝,家长要耐心引导,可以让宝宝自己一个人玩一会,再引导他看看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告诉他:“自己玩多没意思,要和小伙伴一起玩才带劲,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吧。”宝宝会慢慢体会到这之间的不同感受。

 

6.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与人分享,家长也不要硬逼,否则,孩子会对这样的分享心生厌恶。把选择权交给宝宝,让他自己选择分享的方式,当然也可以说“不”。家长只有慢慢引导,只有当孩子真心想要与人分享,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与人同乐的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恋物情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