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裂的信用(节选)(下)

(2010-10-13 10:26:53)
标签:

财经

商业信用

钱经

微博

财富管理

分类: 封面文章

 

 断裂的信用(节选)(下)

 

    信用观   信用重建中的价值再发现

 

钱不过是信用符号,信用是真正成功和真实财富的本源。

 

    信用和货币自古以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确实,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或劳务的权利和符号,实为一种信用。在以熊彼特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而我们常听到的金融词汇中,也都包含着“信用”二字,信用创造等同于银行放贷,信用膨胀是说钱太多了,国际贸易间的金融支付要用信用证,当然,这与我们正在说的“信用症”是两回事……

 

    信用是货币的最高形态


    货币是什么?原始社会里可能是一片贝壳、一块毛皮,只要它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于物物交换的媒介就行了。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也就是商业信用的进一步扩张,地区间币材供给的差异和交易中币材选择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诈骗行为屡屡发生。于是,币材的选择逐渐趋同,集中到金和银两种贵金属上。这就是我们曾在政治经济学里学到的一句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对于一般交易者来说,分割金和银还是勉为其难,标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铸币适时出现,铸币权自然的也转到国王手中。国家铸币一经应用,国王便不肯放弃了,因为铸币税的收益比实物税要实惠得多。从此,国家制度与货币制度密不可分,国家权威为货币提供信用担保,恰恰是货币机制的基础前提。


    逐渐的,人们意识到金属铸币的重量和成色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是能充当信用符号,一张纸也可抵万金。纸币出现了,其流通同样离不开国家信用做担保。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信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建立在货币基础之上。国家失信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大量的印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往往会在战争和金融危机时期发生,当恶性通货膨胀来临,钱变得不值钱,有些地方甚至会回到物物交换的状态。可见,一旦信用丧失,货币也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国家之间的信用交换媒介依然长时间固守在金银上,这就是所谓的金银本位制,但渐渐不适用于国际间商业贸易的扩张,于是,汇率制度出现,国家主权货币充当信用媒介。


    商业信用以令人惊异的速度膨胀,为了支撑这种扩张,各种金融活动和金融中介涌现。银行、保险和证券拓展了信用交换的时间和空间,令风险和收益尽可能的匹配。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的未来,购买保险是为了获得未来的保障,银行成为了信用创造的源头。商品经济逐渐被信用经济超越,或者说实体经济让位于虚拟经济。


    在信用经济时代,货币的具体形态并不重要,一张卡片或一堆数字都行。人们是在交换信用,而不是交换货币。有的人眼中只有钱,其实钱只不过是信用的载体和符号。信用比货币更具有永恒意义。

 

    财富管理就是信用管理


    金钱的内核是信用,所以管理财富也就是管理信用的过程。狭义的看,央行的征信系统里都有我们的个人信用记录,这决定了我们在办理按揭贷款、申请信用卡甚至获得个人信用贷款的资质。在信用经济时代,保持优良的信用记录,即使你没有多少存款,依然可以做很多事,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广义来看,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亦代表着信用。按揭贷款可以让你使用五倍的金融杠杆,并不仅是因为有房子做抵押,而是看到你在未来有还款能力,你的生存和发展技能决定了你的信用值。人的生命周期曲线不是平坦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支出不匹配,所以要进行财富管理,更准确的说是信用管理。当你年轻的时候,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人力资本的信用值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转化成金融资本、经验资本、人脉资本,以弥补人力资本消退所损失的信用值,实现一生的富足。


    “富爸爸”告诉我们,要将人生置于投资者和创业者(企业家)这两个象限内,才能实现财富的飞跃并达到自由的境界。从信用管理的角度看,投资和创业能将信用的触角伸长,因为这是在以钱生钱、以他人的人力资本生钱,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通过钱、通过团队来滚动信用,能让信用膨胀得更快。


    信用膨胀的速度要可控,否则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爆掉,可控的涵义是有效管理,所以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管理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信用管理不善,而导致信用泡沫破灭的悲剧屡见不鲜,从在次债危机中被迫抵掉房产的普通百姓,到深陷“诈捐门”、“泼墨门”的明星章子怡,均因信用过度膨胀、失去控制而深受伤害。当然更可怕的是国家信用膨胀失去控制,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皆因此产生,最终每个国民甚至全世界人们都被迫买单。

 

    后危机时代,找回信用之旅


    次贷危机说到底是场信用危机:次级抵押贷款的申请人违约、投资银行利用高杠杆的衍生金融工具吹大资产泡沫、信用评级机构没有给出正确的评级、美联储进行过度的信用创造……当信用泡沫破灭,整个经济金融体系面临资产负债表的衰退,要进行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


    信用从膨胀——破灭——重建——膨胀,是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里面掺杂着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如今的信用重建伴随着混乱,也蕴藏着机会。美元的信用在继续透支,但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动摇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因为一国主权货币的信用取决于多种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创新能力以及文化传媒等软实力,其他国家在综合实力上还没有能超越美国的。从此也能看出,信用是超越于钱之上的。


    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样是个信用重建的过程,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去年投放了天量货币,产生了以房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通胀隐忧,人民币处于外升内贬的尴尬局面。以过度依赖投资、对资源和环境的大量消耗、拉大贫富差距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在另一方面对公共信用造成了透支,功利浮躁的氛围蔓延、不安全感增强、“山寨”盛行而自主创新羸弱,所以通过经济转型而重建信用是必由之路。


    从金融信用的角度看,当前确实是一个信用膨胀的时代,这也是“信用症”的一种表现。但切不要忘记金钱的内核是信用,当PE遍地都是,却找不到好项目时,就能知道赚快钱的浮躁心态已经多么盛行。信用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在当前的环境中,扎实稳健的创造价值,这种“慢”也许是一种“快”。


不要玩弄信用

 

    信用经济时代,有信用不仅指诚实,更代表一种能力。现代社会,立信、守信、增信的法则与以前大不同。

 

    稀缺的东西往往是珍贵的,在这个信用缺失的社会,拥有一份完美的信用会令你的身价倍增。信用可以定义为人们过去的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也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千万不能简单把信用与诚实等同起来,诚实是道德伦理范畴的概念,而现代社会里,信用更多代表着一种能力,当然前提是要有道德感。从个人信用的诸多方面,可以感知到这点:


    金融信用——在你没有任何抵押、质押物时,能融到多少钱,据此可以估算出你的金融信用。央行有我们的信用报告,但真实的金融信用还需要在投融资活动中体现。


    商业信用——有多少人愿意与你多次做生意,允许你赊账多少金额、多长时间,这代表着你的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好,生意会主动找上门来。


    职业信用——职业经理人就靠这个捧“金饭碗”的,职业道德当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过往业绩,以此来判断你在职场中的价值。


    管理好上面这三种信用,不是仅依靠诚实守则就能做到的。现代社会里的立信、守信、增信,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法则,其复杂程度不亚于管理一家企业,需要认真对待。

 

    信用半径大大延伸


    信用代表着一种履约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要通过交往扩大自己的信用半径。“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样的哲学有些落伍了,如果说一个人太老实,未必是褒义,也可能说明此人不善营销自己。博客、微博、以及各种SNS社区,都给了个人营销的平台,好好利用这些平台,可以延伸自己的信用半径。


    扩大信用半径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杠杆,这在金融信用中最常见,比如通过按揭贷款置业。商业信用和职业信用中也同样可借助于杠杆,这也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或攒一个局的重要意义,毕竟个人的信用还是要弱于组织、品牌的信用。如果说利用现代媒介能扩大信用覆盖的范围,那么利用杠杆则会加大信用触及的深度。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应该是难得易失的。而如今,信用作为一种能力,却可以在现代媒介和金融、商业等杠杆的作用下迅速增值,甚至远远超过自身所能掌控的范围。


    信用积累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目前具有短期化倾向,这会让有些人产生信用幻觉,自以为的“高大全”形象其实完全脱离了真实的自我,像一个绚丽的肥皂泡。而有一点杂质的渗入,就会让这个肥皂泡“嘭”的一声破裂。这里指的是道德伦理信用,从经济信用(金融信用、商业信用)角度看,适度的信用透支反而有利于信用扩张,正如使用信用卡透支一样,但过度透支的结果同样摆脱不了破灭的命运。


    所以在信用管理上,要进行长期动态跟踪、实时监控。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来掩盖,一处信用记录污点会让你的信用行为处处受到掣肘。总是疏忽影响你信用的细节,最后会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在一个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里,短期的利益往往与对诚信的坚守是冲突的。处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能否抵抗住诱惑也是信用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如一个企业是追求短期利润还是长远发展一样。

 

    独立人格愈显珍贵


    信用衡量一个人的履约能力,但当没有契约行为发生,该如何考察一个人的信用?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在对一个人做很高评价时,也会说其“具有人格魅力”,这两者是有联系的。有人格魅力的人能让人心悦诚服,那他就一定是一个值得信赖,有信誉的人。


    人格魅力的形成是信用管理的更高层次,“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这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信用的标准,即使他没有与别人建立契约关系,但非常敬重内心的承诺。外在的表现就是有独立的风骨和人格,不趋炎附势、不亦步亦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当然,在功利主义盛行、明争暗斗成为常态的现代社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稀有动物。就像有媒体评论,人们如今已经没有了“民国范儿”。稀缺的东西往往珍贵,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容易,也许代价很大,但也可能会得到更高的回报。

 

    如何打造完美信用形象


    信用形象的涵义远远超越外在形象,正如前文所言,它是从内向外散发出的一种人格魅力。信用形象需要维护和管理,其复杂程度不亚于管理一家现代企业,两者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


    质量把关:不轻易承诺,承诺了就要实现。一个人做出信用承诺的过程就如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的存亡。同样,承诺能不能实现,直接影响到你的信用度。承诺需量力而行,关键时候要学会拒绝,只要说清楚拒绝的理由,客户或者朋友应该会体谅,反倒觉得你很诚恳。总是满口答应却做不到,是对信用最大的伤害。


    主动营销:积极交往,不卑不亢。好的产品不主动营销也无法占据市场。信任感是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的,无论是金融信用、商业信用还是道德伦理信用,都是通过多次的往来借贷、签订契约、共同做事来提升信用值的。交往中的态度也很重要,过于卑微让人感觉你在乞求,过于强势让人觉得你在命令,现代社会就是一张复杂的利益网络,在其中游刃有余确实需要很高的情商。


    危机管理:发现信用污点及时补救。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个人在管理信用上也应该注意这一点。个人在信用扩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这时候就要主动认错,或者坦诚沟通,而不是总想藏着掖着、躲过去。


    打造品牌:在专业领域积累信用记录,形象气质上符合专业需求。企业需要品牌以扩大影响力,维护客户的忠诚度。个人在信用管理上,也应该给自己贴上个标签。形象气质上符合自己的身份、专业能力上有过人之处,这样的人在人际网络如此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更令人信服。

 

容易导致失信的N个细节

 

    1、为了一时的面子就满口答应


    一个团体或机构中所发生的冲突,往往是因为面子问题引起的。东方文化中讲究面子,甚至等同于礼节,很多人甚至会为了面子答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能一时挽回了面子,却制造了更大的丢面子可能性。

 

    2、承诺时没有设立前提条件


    很多事情的实现,都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才有效,无论道德尺度、商业合作或是人际交往,设置前提条件(或称界线)作为保证,可以避免“失信”,否则由于彼此之间的不同理解造成误解甚至不被信任。

 

    3、对困难估计不足


    不要轻易许诺。有些人喜欢顺口答应别人事情,对能否完成的情况缺乏分析和判断。事后,由于情况变化,或本身判断错误,以致发生执行上的困难,就成了“开空头支票”,失信于人。此时,惟一的解决之道即是道歉。

 

    4、朝令夕改,自毁其誉


    信誉比他的能力更重要——有能力但没信誉的人,就无法承担更重大的责任。从心理学上分析,守信的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期望。管理学家帕金森说,关系到一个未来前途的许诺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将在多年中被一字一句地牢牢记住。


    5、对信用承诺没有跟踪管理


    不仅要牢记你曾说过的话,更要时时关注事情的进展。有时,诚信是一连串的事件,众多“诈捐门”、“伪捐门”,未必是企业有意为之,而是承诺做出后,后续机制不完善。信誉是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反过来,也可能变成巨大的成本。

 

    6、急功近利,信用基础不牢靠


    松下幸之助说过:“想要使下属相信自己,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你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兑现所承诺的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地做事” 信用是长期培养、小心维护而来,一天建不成罗马,也变不成一个有信用的人。

 

    7、秉承中庸之道


    我们不喜欢直接的职责,偏向于含蓄的表达。然而在今天,必须从法治角度加大对造假、欺骗行为的处罚,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造假者进行一致的法律制裁。如果对造假还是沿袭过去的中庸之道,不诚信之风不会自动停止。

 

    8、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至今,方舟子之类的人物还被称为“炒作、想出名”,他们所作的行为对公众有利却得不到公众的保护,是旧有教育模式的缺陷。社会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一定范围内的“弱势群体”,失信行为的另一面是伤害,保护别人就意味着保护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