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在发行新指数基金时,总是强调该指数本身的优势。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横向比较了解每个指数基金的优劣和特性,才能从琳琅满目的指数基金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本文从七只各有特色的指数入手,介绍两种不同的选择思路,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寻找选择指基的核心因素
截至11月末,指数型基金获得了78.49%的收益,大幅跑赢股票型基金(62.65%)和混合型基金(51.13%),成为2009年各类基金的最大赢家。
2009年的市场行情鲜明地分为两段。年初至7月末,市场单边上涨,被动型管理的指数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达95.21%,远高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涨幅(分别为70.67%、57.31%)。8月份以来市场进入结构化震荡阶段,截至11月底,指数型基金平均跌幅达8.04%,大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跌幅(分别为4.65%、3.95%)。
指数基金业绩良好,基金公司也将其列为2009年的营销重点,除了个数上增加外,指数型基金的品种也从完全复制、增强型指数型基金到出现了瑞和300这样的分级指数型基金,跟踪指数范围也逐渐扩大。
投资者拥有更广的选择空间,但也增加了选择指数基金的难度。一般说来,选择指数基金需要关注几个方面:指数标的、跟踪误差、基金规模、费率以及基金公司管理经验。其中,指数标的带来的差异性最为明显。基金公司管理经验在选择新基金时更为看重。
如CHART3所示,七项指数中涨幅排名靠前的为中证500指数(330.70%),与涨幅排名靠后的上证180指数(218.85%)相比优势明显,前者涨幅约为后者的1.5倍。
不同指数标的带来的差异最为显著,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时将其作为核心标准,在选择相同标的的指数基金(例如沪深300)时,再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配置指数的两种逻辑
按照历史表现好坏,投资根据深证100或者中证500设计的指数基金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述数据只是过去几年市场表现的缩影。“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这些标的指数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投资者应该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重点投资;或者选择风格不同的指数基金进行互补性搭配。
不同的投资持有时间、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水平对应不同的投资策略。以下两种选择思路可供读者借鉴。 (更多内容,请关注《钱经》2010年1月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