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的人看问题只注重现象而忽视本质,他们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认识不到事物的复杂性。他们眼中的理财也很简单,既然现金长期来看是贬值的,资产长期来看是升值的,那就把现金收入不断的转换成资产,并合理配置,然后持有下去就行了呗。大道至简,此话没错,但如果简化到连事物的本质都没弄懂,那就是愚蠢了。
典型病例:长期持有
翻开任何一本理财教科书,或者书店里那些弱智的理财畅销书,都会发现鼓励人们长期持有某种金融资产的内容。而事实上,“长期持有”这一论调更像是一种谬误而远非真理。
在美国市场上对股票、基金的长期持有可以起到避税的作用,因为像401(K)这样的养老计划是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人们加入其中并为退出设置很高的门槛。而且美国的长期资本利得税要低于短期资本利得税,频繁交易所产生的佣金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中国股市虽然也有交易印花税,但比起短期剧烈波动的利差来说,真的算不上什么,这也是中国股市换手率高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那么“长期持有”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策略。遗憾的是,中国近二十年股市的发展跌宕起伏。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做空机制,单方向的市场必然会造成涨跌幅度的扩大,趋势来临就一路上涨产生泡沫,破裂后就一熊到底;二是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一直在加速,货币发行速度远超GDP增长速度,这让市盈率居高不下,而货币政策的放松和紧缩牵动着股市神经;三是中国的股市承担着政治功能,或者为国企脱贫解困,或者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或者充实社保基金,根本谈不上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放眼国际,同样如此,自从美元纸币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后,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就频繁发生。以最少受冲击的美国本土市场为例,在本世纪初的头十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下跌了约25%,这当然是受网络股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的影响。日经225指数则更惨,本世纪以来已经下跌了一半,比1989年年末的高点下跌了77%。
看到这样的成绩单,你还能信奉长期持有吗?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不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国际市场不是,国内更不是。中国人往往很单纯的投资理财决策建立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前提上,这个前提一定准确吗?谁能保证?那些国际投行?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腰包吧。所以,在“长期持有”前先问明白自己几个问题:长期持有的前提是什么?多长时间算长期?什么时点开始持有?还有一点很重要,持有什么东西?沃尔玛、微软、可口可乐的确值得持有几十年,但在中国,这样的企业还很难找,特别是在泛滥资金推动下的市盈率高悬时期介入就更不安全。或许你想到了房产,按理说它是最适宜长期持有的,可惜目前它已经成为最危险的一种资产了。
治疗方法
别再简单的把理财想成是配置好资产,然后长期持有,坐享复利增值。因为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不存在,有些机会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看清内在变化的逻辑,把握住趋势,一段一段的赚取利润才是正确的方法。对于中国股市和楼市的走势,资金面和政策面是最需要关注的,两者都有利的话,是介入的好时机,一旦风向有变,赶紧跑,即使将资产清空都无所谓。
当然,大多数投资者是不愿意完全空仓的,即使趋势很不明朗。短线高手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做些小波段,不擅长做短线的人只有耐心寻找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比如一些优质的股票,当然也要想好何时卖出,可以遵循下面几条原则确定卖出时机:
1、发现当初对公司的评估错了,买这只股票的理由不存在了。
2、公司的基本面开始恶化。
3、股价已经高出内在价值太多。
4、有更明显的、获利空间更大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
魔鬼理财词典之“长期持有”
资产像一块冰,不是因为喜欢它,所以把它攥在手里。而是因为一旦松手,就会让大家看见它消融的惨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