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展开中线行情,中线投资者必须占到一定比例,技术特征是市场中线看好的筹码不断增加,市场成本上移速度减慢,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金规模下推动较大的涨幅。
当我们仍奉行资金推动大盘的理念,关注本轮靠信贷资金推动的A 股市场时,在今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中线行情是否还能如期展开?
行情都是靠资金推动,就连实体经济发展也要靠资金推动。很多投资者会问,为什么有时大盘在跌,资金反而增加,而有时大盘在涨,资金反而减少?为什么监测上的资金很多时候与股评说的资金不同呢?
市场的资金状态显然扮演着股价变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除了新股发行、再融资,资金绝大部分并不被注入上市公司,而是仅仅维系了市场的交易,以及维持市场自身的运行,这才是市场资金的根本性质。
就短期行情而论,大盘刚刚以微弱优势突破了平衡市上沿,确认幅度很小,时间也很短。从交易成份上分析,中线筹码仍未占有明显优势,在交易各方包括主力对中线分歧的作用下,大盘可能继续围绕上沿震荡。要展开中线行情,中线投资者必须占到一定比例,其技术特征是市场中线看好的筹码不断增加,市场成本上移速度减慢,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金规模下推动较大的涨幅。
如果以短线交易为主导,则是不可能展开中线行情的。举例说明:假如市场上有甲乙两人,甲10 元成本持有100
股,对未来并不乐观,目的只是短线操作,挣了10
%短线后卖给了乙,乙也是短线,赚了5%再卖回给甲,循环往复,可以发现,成本与当前股价永远一致并上移,无法实现超越平衡上沿,这个游戏的持续能力很差。
因为它对资金需求非常大,二人必须不断的以几何级别追加资金才能使行情持续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当初甲的100
股由于看好中线,短线获利后只卖给乙50 股,剩下50 股作为中线看好继续持有。而乙获利后同样看好中线,也只卖回30
股给甲。这样市场成本就不是当前股价了,便会穿越平衡市上沿,可以用同样的资金推动更大的行情。
如最近刚上市的一家证券公司,交易信息显示并没有实力机构介入,亦不见今年以来对投资券商股有偏好的北京大鳄郑海若的席位。上次光大证券上市首日郑氏为买盘第一,买入2.1
亿元。而对这只刚上市的证券公司最大买家国信泰然九路才不足9千万元,如果奉行资金推动大盘理念,相信这家刚上市的证券公司短线走势不容乐观。
这就是市场强弱格局技术的根本原理。到目前看,市场里对中线看好的甲,并没有最终完全确定优势,如同我们经常所指的主力之间对中线是否看好并没有完全协同,行情属性对近期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并没有明确,在盘面资金没有达到已知中线强势行情时,人为意识上的操作都要随同市场行为,这也是顺势而为。
如果结合基本面,还可以对近期经济金融数据罗列几点让我们关注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关注《钱经》12月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