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是创业好时机?(四)

(2009-05-05 17:54:17)
标签:

商业计划书

风投

天使投资人

创始人

徐志勇

科技园

杂谈

创业与媒体报道完全两回事

文/宋慧敏

出镜人物:徐志勇

正是创业好时机?(四)

    北大毕业、海归、金融分析师,因为个人兴趣投身互联网。200712月创办17xie网。作为国内首家基于wiki的协同写书平台和互动社区,网站如今已聚集了10万作者、2千多出版人。他的目标是五年后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出版web2.0门户。

 

出镜人物:朱希铎

正是创业好时机?(四)

          先后历经8次创业。花甲之年创建了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企业创业学、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现代企业系统控制力的研究。在他看来,无论目前公司启动规模多大,未来都不会缺少大手笔!

   

    “实际问题是,创业是个动词!”昊海菁华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志勇不无调侃地说道,“当你实际创业后,你会发现和媒体报道的完全不一样!”

    到底真实的创业是怎样的?当你准备创业时,那些媒体报道曾经灌输给我们的直观概念经验,都要好好清理一下了!

媒体误导 1

找项目,不愁!

    先后任职四通分公司总经理、中关村软件公司职务、日本松下电工(中国区)总裁,现为华志泰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的朱希铎,从职业经理人到自己创业,先后经历过8次创业。

    “从我的经验看来,在创业初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防止机会误导!不要光看到目前市场上什么最有可能赚钱,什么项目在市场上是最有机会的,就上马干!”朱希铎谈道,“以我40多年的管理经验观察来看,多数创业者都会在机会激励下失败,仅有少数成功。”

媒体误导 2

有好的商业计划书,

就能融到钱!

    随着近几年风险投资业在国内的发展,创业的资金支持多数人都能想到融资。否则就是做小本生意的,创业这么高深的词儿还够格享用。看看媒体报道就知道,据说当年MYSEE创始人高燃,先曾拿着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在电梯“堵”过杨致远,后赢来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的100万投资。更有媒体报道,风投们无不在抱怨手里大把的钱都不知道投到哪里!

    徐志勇回国创业初,拿着手中的商业计划书,经常参加一些风投们出现的各大论坛,甚至给各个投资公司打电话谈项目。“我拟定了四五份商业计划书,实践起来才发现远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风投们根本就不会理睬你!”说这话时,徐志勇觉得自己当时有些幼稚,“后来,还是靠朋友关系,找到了天使投资人!当然商业计划书肯定还是不能少。”多次论证后,2007年3月,徐志勇从天使投资人处得到了100万作为启动资金。如今,公司已经逐渐实现盈利。

    “要想从风险投资机构融到钱,必须要等到公司运营状态比较好,实现盈利,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校友会互联网俱乐部会员部长的徐志勇,从很多校友创业者们的经历中,感悟融资已经不是那个有计划书就能拿到钱的年代了。

    财客在线创始人田克山更是自己掏腰包、加上从亲戚朋友们那里借到的30万作为启动资金。现在他频频在各大媒体上出镜,到处演说着自己的项目,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只为能够获得天使投资们的青睐。田克山解释:“因为在创业初期,想融到资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天使投资人。”

媒体误导 3

合伙人一定要找自己人!

    说到创业初期的团队组建,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家族企业,希望集团的刘氏四兄弟,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同窗;还有携程最初的创业团队⋯⋯于是,有创业打算的年轻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周围的人谁能和自己共搭一班车。

    然而事实是:创业不成也许朋友都做不了!中易安房地产担保的总经理徐志东对此深有体会。“在创业项目启动初期,熟人一起做事,发挥的效力可能更大。彼此都很了解,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做事,发挥各自的长处、集合优势。不过,公司开始运营后,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徐志东身上有过亲身经历,“2002年,我和几个朋友曾经创办过一个类似文化传媒公司。起初,就是一位朋友这方面的很多资源优势,其他人也都各有所长。那个项目运营得很好,也盈利了。但最终就是因为组织架构,大家只好散了!”

    从国外归来得徐志勇,在选择创业合伙人时,反而要简单的多。“通过网络招聘了,当然有些也是朋友介绍的。之前大家都不熟悉,只是基于创业项目的理念认同走到一起。”对于薪酬问题,徐志勇早有考虑,“我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股份机制,将大家的利益都绑定在一起。当然,前提已经明确了的,因为大家对彼此都很认同才能走在一起。可能这种关系,要比熟人创业更便于管理!”

    诚如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写道的,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去掉熟人化是一定要执行的。

媒体误导 4

“海龟”创业更具优势

    从国内商界的诸多名人中,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沈南鹏、俞渝、张兰、张欣等等,创业前都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经历。透过媒体报道,我们发现,这些人往往都是将国外的前沿项目抑或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吸收中外精华后的爆发力、影响力自然要大很多。

    创业前要先出国么?

    “创业阶段,是没有周末的!”第一次与徐志勇短暂的电话联系中,这句话深深地印在笔者心中—“海龟”与“土鳖”在创业的辛苦度上并无差别。

    要说真正的优势,徐志勇想了半天:“好像目前就一条,国家为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很多创业科技园都会为留学创业者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我注册公司时,就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10万元的资金投入。”相比自己的大学同学—华人英才网创始人杨勇,徐志勇反而觉得自己会有很多劣势,“北大读书时,杨勇成绩很好,毕业时更获得了斯坦福的入学机会。不过他选择了留国内创业!辛苦自然可以想象,但这几年他在国内积累的人脉资源、公司发展经验,是我们在留学过程中无法比及的。”

媒体误导  5

风投青睐反复失败的经历

    据说,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往往更偏爱那些有着三四次创业失败经历的创始人。

    然而,有着8次创业经历,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朱希铎却认为,任何平台都是积累管理经验的资源,不论失败与否。“担任职业经理人和现在自己创业,从运作公司的模式上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在管理上,各类公司管理都是相通的。”朱希铎总结他的创业经验时,说:“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要想变成真正的强者,肯定要经历一番波折。没有不经历过失败的成功人生,企业同样如此!”

    “无论是在四通、中关村科技,还是后来的松下电机,其间遇到的阻力、困难,甚至实施过程中的不顺利,可以说一切想到、想不到的挫折都经历过。但回顾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你会发现最有价值的经验都是基于这样丰富的经历。金领在选择创业过程中,无论启动的资金规模如何,大多数人的着眼点都会很高!毕竟曾经的经历和经验资源积累,都会让你有勇气、有信心进行大手笔运作模式!”朱希铎谈道,“不过创业过程中,保持平常心很重要。放下名和利的包袱,保持自己的兴趣点,平心静气地做事,创业都更实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