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之下如何应对职场危机(二)

标签:
职场冬天财经 |
分类: 规划 |
不过,对于这只“蝴蝶”引发而来的职场冬天到底要持续多久?这一问题成为大多职场人士关注的焦点。
这个职场冬天到底要持续多久?
温沁山:从目前FESCO的统计数据来看,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的迹象,但大多公司都已经冻结招聘编制。我们在明年3、4月份恐怕才能真正体会到冬天,至于要持续多久,可能很短,但也可能持续两三年。现在都还不能很好估算。
郝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还是8、9月的数据,中国尚未出现大量裁员的迹象。金融危机带来的真正冬天还未到来。真正的冬天恐怕要等到明年上半年,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准备经历1~2年的行业冬天。
汪维纲:泛泛地讲职场冬天没有太大意义,而要搞清楚是谁的冬天。目前,大量农民工,普通大学生等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低端人群,确实就业压力很大(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优秀的大学生能拿到几个知名公司的Offer)。但是对于那些业绩良好,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端人才,从CPN所掌握的情况看,他们并没有感到冬天,而且不少人还升职或承担更大责任。因为,很多企业正好趁机“换血”,辞退业绩不好的,提升或引进更加优秀的。另外,所处的行业和公司情况也不尽相同。金融,房地产,奢侈品等与行业受影响较大,而消费品,医疗等影响较小。不少行业的领先公司正在趁机扩张,收购中小公司。
对于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端人才,对于那些与基本消费紧密联系行业或领先公司的人才,职场冬天影响不大或根本感觉不到,但对于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处于在中小公司,远离基本消费的行业的人,冬天确实来了,而且可能还要持续1-2年,因为就业市场一般会滞后于经济复苏。
张沁馨:在这轮危机中,欧美一些具有50~100年历史的家族式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并未出现明显变动。他们的运作相对保守,流动资金比较充裕,因此处于这些公司的国内职员职场冬天并不明显。
哪些职场人最危险?
郝健:从智联招聘掌握的情况看,研发、质量控制等与业务紧密或者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职位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在“冬天”中更看重能够帮助企业修炼“内功”的人才。
张沁馨:从我们的客户反馈来看,除业务需要调整外, 裁员以高成本员工为多;而实务型的人才成为需求主流。市场好的时候,企业雇用战略开拓型人才为主要需求,因为企业在扩展中更需要战略、创意等方面的人才支持;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扩张计划放缓,回归实业,更需要务实的人才。
温沁山:企业非核心业务部门、以及处于新建开拓项目的部门,尤其在遭遇拓展困难时,赶上现在的经济危机,裁掉的可能性非常大。
汪维纲:可替代性较强的人被裁掉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比如低端职场人士或非核心部门人士。不过,在这轮危机中,一部分“性价比”不高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不乏职场危机,因为他们离职可为公司生一大笔钱,因此是公司“换血”的对象。我们看到有的45岁以上的管理人员,随着个人贡献的边际效率递减,在公司缩减成本进行人员洗牌中,因为个人薪酬业绩性价比的衡量度下降,而遭遇淘汰危机!
职场中人要怎样过冬?
郝健:“二八原则”在企业中同样适用,总是少数人掌握着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在企业内部调整、很多业务进行外包的前提下,只有“关键人物”才能保持职务的高水平安全系数。抓住金融危机中公司的变动机会,采用“从非核心到核心业务”发展模式,通过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锻炼自身负荷力,增强自我竞争力。
如果自己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可以采取在该领域“向下”的深度发展模式,使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保持自己在企业中的不可替代性,提升自身职位安全系数;为自己充电、通过各种技能考试、获得相关证书也可以向公司表明自己的进取心,即便更换工作也能保持自我竞争力。
温沁山:职场人有必要从行业、职业、企业三个维度分析并调整自身发展计划。首先,对所处行业发展背景、企业发展前景保持足够的前瞻性。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不同行业所受影响不同,同样的行业也会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在选择行业和企业时,应保持自己的“远见”,选择发展稳定的行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次,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素质有客观的行业地位评估,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有利于在大的环境变化下,更好的保护自我。
相比以前就业机会的减少, 个人素质在现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张沁馨:如果企业出现减员行为,人们应做好心理准备。面对绝对减员,人们“不要任何事情都自己承担”,这种减员的原因主要是行业或者公司发展计划的转变,而不一定代表个人能力存在问题,避免为接下来的求职工作留下阴影。公司减员对于职场中人而言,很多时候更是“坏消息中的好消息”,无论是目前在职或离岗人员要发挥自身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增强自身竞争力。
汪维纲:企业总归是要人来经营的,所以首先判断一下自己是公司要留住的人,还是要辞退的人。如果是前者,把握好机会,争取更大的责任,用长远眼光对待薪酬,可以不用太计较眼前的薪酬,但可以要求未来得更大收益。总之,让公司感到你是在和公司一起共同面对危机,等经济回暖后,你的地位将更加巩固,还将获得超额回报。如果是后者,一方面看看能否通过努力,提高业绩,另一方面,尽早做准备,比如加强学习,拓展人脉等。当然,读书也是一条途径。从CPN掌握的数据,今年申请海外名校MBA的人数大幅度攀升,说明很多人选择了这条路。就像动物冬眠一样,在冬天还没有来临就储备好了食物的会安然过冬,而那些到了冬天才开始找吃食物的,恐怕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