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股何以基业长青?

(2007-10-30 11:50:58)
标签:

证券/理财

股票

银行

基金

 

银行股何以基业长青?

聂俊峰

 

在2007资本市场的大牛市中,银行股居功至伟。数次历史性的关口均源自两家权重银行股的“揭竿而起”。通过与周围的朋友的闲谈即可知晓,大量的新老股民均不通程度地“染指”了银行股。有报道亦曾言明,每5个股民就有一人投资了银行股。 

 

    香港股市曾经流传这么一个顺口溜:“(进入股市)不会买,买金融;买到了,不要卖。”意在建议股民长期持有银行、金融股。1990年代到世纪之交,不少港人因长期持有汇丰银行而稳赚“夕阳人生的幸福”。银行股的长期投资价值在世界金融史上已广为验证。

 

    而今,中国股市亦面临“牛市终结”VS“牛市10年”的争论。但论者多以为,银行股的长期投资价值应该经得起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考验。中国股市正出现“长期持有收益”大于短线买卖的趋势。在全民炒股的中国,银行股一方面成为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另一方面也成为众多分析师眼中“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受益板块”。在流行“板块轮动”的中国股市,银行股群体在短期内的走势具有趋同性——要么“比翼齐飞”引领整个指数上涨,要么成为“空军司令”导致股指下挫。这种表象带给很多朋友一个假象:银行股就是牛市的领头股,买哪个银行差别不大。

 

    然而,在后WTO时代银行业全面开放、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不同银行股的长期投资价值其实差距明显,甚至有天壤之别。并非所有银行股都是价值投资者的“大众情人”。

 

    首先,十几家上市银行在股市的权重地位大相径庭,可以断言,上市银行未来的成长性、业绩都将出现明显的分化。但这种分化却并不会体现在当前银行股的股价走势之中。以工行、中行两大权重股为例,在上证指数5400点的历史高位,工行、中行的股价其实与年初3000点关口时相去不远。对于这两家银行的投资价值,笔者无缘置喙,姑且存之不论。但出现这种股价走势,无疑是因其对指数立竿见影的影响——两大权重股成为指数冲击新高的工具,但股价却走过了一个U字形的轮回。此种情势颇为吊诡,个中缘由值得广大投资者深思。

 

    其次,目前的银行业绩、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各家银行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规模决定位次、存贷决定利润依然是各家上市银行年报的最大特点。传统的公司业务是目前上市银行年报、半年报利润最主要的来源。即使个别银行出现“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等情形——但亦不足证明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金融大变局的时代,上市银行的长期投资价值,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经受汇率及利率自由化的挑战、能否应对零售银行战略转型、能否在中外同业的竞争中独树一帜进而基业长青。在已有的信息披露机制中,分析这些问题都是困难的。一些所谓机构的观点更是极不“靠谱”。

 

    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分析银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们的口碑和员工心态、体验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国际活跃银行都秉持着“没有快乐员工就没有快乐客户”的理念——客户、员工、股东、公司和管理层的“价值摆布”其实是一个银行公司治理的基石。

 

    而在银行产品和服务方面,股民将具有更多的视角与观感。随着更多竞争者的加入,中国银行业市场已经经历着从垄断到全面竞争的大变局。在某些领域,如消费信贷、信用卡市场,原有的大行为主的格局已被充分颠覆。这场广大客户“以脚投票”的运动,其实已经为银行股业绩未来的变化提供了最充分的注解。以招商银行为例,招行规模只有交行一半。十年前,偏居东南,业绩亦仅相当于一家四大银行的广东分行。然而凭借着对银行业零售业务和电子银行趋势的把握,招商银行迅速成长为一家服务出众、品牌优秀的本土商业银行。招行信用卡经过短短4年的积累,在中国中产阶层和新兴白领族群中赢得巨大的品牌号召力。诚然,信用卡广告大战此起彼伏的背后,信用卡在招行乃至所有中资银行的利润占比其实微乎其微。反观国际活跃银行——花旗、汇丰的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之一。随着1975-1980一代人的成长、新社会族群的涌现,信用卡和消费金融占比提升将是无可避免的趋势。可以预计,“招行们”未来必然会因信用卡和零售银行业务的突出优势出现业绩的爆发性增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其实正是分析银行股价值投资的最有效办法。也许这个办法无助于普通投资人短线获利,但它必定有助于普通人去发现中国的汇丰、运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