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季报找股票
文/天宁王瞬
search for stock by annals
每年在4~5月,都是让职业投资人忙乱的时期,赶上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发布叠加期的高潮,让股民、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都一般繁忙——迟迟未发完的年报和早早就出炉的季报,看也看不过来,但又担心错过那只百元黑马,如何是好?
“老实说,股价的上涨并不仅仅依托业绩,包括小道消息在内的各种因素都是当前价格形成的条件”——尽管专业人士屡屡拿此作为劝诫,但每逢财务报告披露高峰期,业绩浪行情也总如影随形。尤其是,当前市场崇尚价值投资风气甚浓,又由于总有上市公司依托业绩增长步入高价行列,主力资金便视此时为发力机会,推动一轮向上行情。
业绩好为资金提供了很好的入市借口,更是引人入市的最佳时机。在中登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11
日~16 日连接4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日均新开户数超过20
万户,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是每天都创新高。高峰时的4月16 日,有252993
人入市。这些人受怎样的鼓舞,股市天天走高,无数赚钱的公司在分红派息,怎能不入市淘金?
业绩一直是牛市的根基之一,新展开的季报又有“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后的第一次季度报告”这样吸引眼球的卖点,加上有净利翻了30
倍的金融街、翻了13~14
倍的中工国际的涨停板,放大了多少的财富效应啊!
专家建议
重视选择股票
要综合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因素
要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
业绩浪里淘金技巧
●由于年报行情多已经被提前消化,所以目前能够影响后市的牛股,多应该在季报中产生,但吴国平老师指导我们说——年报在此时此刻的功效,就是为季报选股探路。
●如果一只股票,2006年业绩大增,2007在一季度出现业绩大幅滑落,合理的解释就是行业突然遭遇“风雨”或者财务报告作假。相信,再差的会计事务所,也做不出这样的报表。
突然长出来的机会
从1~2月份的28 个行业运行看,有25个利润增长。
数据分析显示,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电力行业和煤炭业绩成长突出,偏偏后3个行业市盈率又低,涨幅不大,是价值被低估的板块。钢铁行业的宝钢股份、石化行业中国石化以及电力行业国电电力都是一季度预增的股票,而这种业绩预增不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造成的业绩增长,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
需要提醒的是,一季报业绩增长有一个主要因素——新会计准则带来的业绩的大幅度增长。这简直是“掉下来的好业绩”,不少公司因为新会计准则计入参股收益带来短期净利润增长。在会计术语里,这是非经常性损益,但不是公司经营状况的实际好转。
所以,只有短线炒作的价值,缺乏长期投资价值。一个公司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和主
营业务利润增长非常少,也可能由于参股收益和其他原因导致净利润大幅增长。
不妨打个时间差
年报已发,季报将发未发时。本轮牛市行情中,股指涨幅巨大,给选股带来一定难度。一般来说,股价水平的低廉和市盈率的低水准是启动业绩浪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经过一年多的大牛市如果具体到选股方面,投资者不妨运行,低价、低市盈率的白马股已经不多了, 选股的意义凸显。建议您,可以根据公布年报的时间差寻求短线差价,例如对一些已经公布业绩预增的个股,如果年报公布时间靠后,可以提前买进其中尚没有启动的股票。
一些基金经理仍旧看好绩优蓝筹,巴黎申万的常永涛还特别推荐他看好金融股,尤其是券商股;对于热点行业或概念股的关注亦不低,此时建仓奥运板块,至少会在
2008
奥运会前高兴一番。在指标上,可以业绩为主线,以行业景气度增长为基础,以价格上涨趋势为目标。
仔细斟别“绩优股”
不是随随便便,业绩只要有上涨就可以冠名“绩优”的。如果绩优可以自己来说的
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分析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就算是绩优股,也需要仔细鉴别。比如
其是否为真正的绩优,还是重组类的绩优,或者是关联交易类的绩优。是否有发展前景和良好的成长性,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绩优不是唯一标准。如果孤立地应用这个指标,就不能对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所以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要参考财务指标、管理层素质、行业竞争力、品牌优势等因素,这才是“读年报”“读季报”的重点所在。
在业绩浪行情中,投资者最容易出现失误的情况是:只看重业绩而忽视了市场价
格。同样一只绩优股,在它处于不同价格的时候,投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些股价已经高高在上的,被高沽的绩优股是很难投资获利的,当其公布业绩的时候往往是最佳的卖出时机。
企业是否有利润增长点?是否有业绩继续增长或保持稳定的趋势?是否愿意回馈股
东?那些众所周知、公的好的股票,也许价格已经炒得很高,如果你不善承受风险,又冀望于短期内得到回报,就不要选。
综合分析上的操作技巧
参与业绩浪,需要根据内在的业绩因素和外在的走势因素选股,所选的股票必须是有良好的业绩支撑,并且能在大盘回调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跌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深挖洞,广积粮。了解哪些行业的公司在预增,预增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和特点,这样才能选到好股票。
二.看基数。有些上市公司虽然业绩增长了50% 甚至是100%
,但是在上一年的基
数只有每股0.01 元,增长50%
不过是0.015元,对股价没有实质性的支撑。增长应该是关注公司实质性业绩增长。
三.算市盈率。因为个股的市场价格很重要,如果个股的股价长期走牛,未有明显
的调整迹象,即使该股的业绩确实很好,但股价的上升空间也很有限,买进之后没有多少投资机会的。相反,那些尚未被市场重视的预增股,股价容易被低估,买进后具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四.观察盘面。个股的业绩如何,往往可以从盘面中体现,从往年的业绩预告后的
二级市场反映情况看,业绩与价格的步调之间,提前反映和同步反映都可能存在。
如果股价在业绩预增公告前已经提前反映,出现大幅上涨,业绩增长消息已经得到
提前兑现,公布之时,投资者就不宜买进;相反,如果股价在前期一直平稳运行,那么公布业绩预增之后,公司能够显示出一种良好的成长性特征的,投资者可以参与的。
什么样的报表不可轻信
台湾的刘顺仁博士,在他的书中提到一个财务案例:
2004年,盖茨去戏院看电影,一个陌生人走来向他打招呼,还亲切地说:“比尔,
谢谢你那3块钱!”
他听得一头雾水。电影散场时,又有一个陌生人走来向他说:
“ 比尔, 谢谢你那3块钱!”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陌生人都是微软的
小股东,那“3块钱”指的是微软7月20日对媒体发布的震撼性声明:微软董事会通
过每股0.08美元的单季现金股利,并计划在未来4年内买回300亿美元的股票,以及
发放每股3美元的一次性特别现金股利……
1986年,微软以每股2
8美元初次上市,由于营收及获利成长实在太快,微软上市后股价一路大涨。为避免每股股价过高,影响股票的流通性,自1987年到2006年间,
微软一共进行了7次“1股变成2股”的股票分割,以及2次“2股变成3股”的股票分割。具体地说,如果你在微软初次上市时持有它1股的股票,那么到2006年年底时,
你这1股会变成288股(27×1.52)。在这一段期间内,微软的市场价值大约成长了658倍(以2006年11月微软的收盘价每股29美元计算)。
所以你看,微软因为拆分,每股的净利必然不会大增,但却是一只实实在在赚钱的
股票,财务报表有时也会骗人。
从已经公布的年报情况来看,2006
年年报乃至一季报整体业绩提高已成定论,但是在这种绩优光环的背景下投资者也需要保持清醒认识,对于部分绩优公司的“优质
”报表以及绩差公司的“盈利”报表,也要算算清楚。
绩优公司的优质年报哪里不可信
我们从绩优公司的“优质”年报开始分析,不可轻信的绩优公司年报主要有以下几类:
●投资收益大幅增长的“绩优”
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并非是靠主业的增长,而是靠投资收益带来的业绩大幅增长,这种绩优是否能得到持续,还有待于观察。例如:龙净环保(600388),2006
年业绩之所以大幅增长172%,主要是因为公司将其持有的上海亚萌置业有限公司
93.47% 股权转让给福建东正,从而给公司带来了8772
万元的投资收益;2007
年公司如果仅靠主营业务要维持目前的业绩将有较大难度,除非该公司能够再次转让股权,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再如:安泰集团(600408)在2006
年焦炭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业绩仍出现小幅增长,主要也是因为公司出售了2400
万股的民生银行股权从而带来了1亿多元的投资收益。这类投资收益毕竟是偶然性的,不可能每年都有。因此,对于这类业绩增长的股票,投资者就不能从长远的投资价值来考虑了。
●每股收益基数过大的高价股
例如:驰宏锌锗每股收益高达5.32 元,同比大幅增长近7倍,但是如此之高的业绩想要更上一层楼,就难上加难了。由于有色金属行业是2006 年业绩最好的行业之一,又由于锌的市场需要,该行业中一些股票价格上已经连创新高,类似行业的股票受复权后,股价受价格影响非常大,公司利润的波幅同样大。一旦有色金属的价格出现调整,股票的风险就会迅速放大。
由于今年的新会计准则明确,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因此,不少公司不得不在2006 年集中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使业绩“虚增”。
很多持有券商股权的上市公司,借助大牛市之际对以前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进行了转回,如持股国海证券的桂东电力、参股国泰君安的航天机电以及参股了多家券商的华茂股份等业绩都增长了不少;但这种现象在今年将很难重演。
●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绩优”
因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而带来业绩的大幅增长,同样具有不确定性或周期性,这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能否长久增长,及其未来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例如:新乡化纤(000949)的业绩之所以能够增长800%以上,是因为受2006年黏胶纤维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但2007年黏胶纤维价格将很难像2006年一样持续上涨,同时由于基数不一样,今年公司业绩不可能继续像去年一样继续大幅度增长;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氨纶行业和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
绩差公司“盈利”也不可轻信
现在的市场是一个概念市场,扭亏为盈和资产注入常常使一家ST 或者SST 暴涨,但投入资金的同时,投资者一定要看明白是不是真的有概念。
●扭亏为盈公司的财务报告
ST 公司如果不能及时扭亏为盈的话,必将面临着退市风险,所以,这类公司往往会紧急动员各方力量将主要财务指标扭亏为盈。扭亏为盈本来是股市中短线资金青睐的炒作题材,也是上市公司走出困境的标志。
但往往,有些ST 公司是通过非经常损益来实现扭亏为盈的,例如:S*ST 仁和去年实现净利润1.30 亿元,但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就成了亏损6900 万元;*ST 兴发从表面上看是盈利650 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竟然转变为亏损3亿元。除此之外,*ST 嘉瑞、S*ST 华新、S*ST 集琦等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投资者如果买了这样的“扭亏为盈”股,等于是一种冒险。
●依靠清理欠款“变脸”
2006
年,监管部门力推的“清欠”工作也为各类上市公司的报表增色不少。
“清欠”使很多公司的坏账准备得以转回,大规模冲减管理费用,为公司利润增加立下汗马功劳。如SST 丰华、*ST 嘉瑞等。去年,SST 丰华清理原大股东汉骐集团及关联企业欠款,转回坏账准备6441 万元。*ST 嘉瑞也因实际控制人偿还了全部资金占用共计5.26 亿元,冲回计提的坏账准备而实现盈利。但是这样的业绩同样缺乏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绩优还是绩差公司,都显示出非经常损益对年报业绩具有“催肥”作用。
根据权威媒体的数据统计,从已经公布2006 年报并具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公司所显示的情况是:2006年非经常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从2005年度的4.5%提高到2006年的10.4%。2006年,这些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额正负相抵后达到了34.8亿元,较2005年的5.49亿元增长了534.5%,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非经常损益呈进一步膨胀之势。同往年一样,非经常损益不仅能帮助那些濒临亏损的绩差公司摆脱困境,还能为绩优公司锦上添花。
●依靠财政补贴
通过财政补贴将绩差公司年报打扮漂亮些,已经是常见的手法。例如:*ST
兴发、S*ST 巨力等。去年底,*ST 兴发、S*ST
巨力分获财政补贴3亿元、5100
万元,公司财报得以改写。但是这样的年报实际有多少的投资价值呢?投资者还需要仔细斟酌。
●依靠重组方注入资金
通过重组方注入资金解困也是ST 类公司最常用的手法,如S*ST
数码。去年底,S*ST
数码控股股东深圳友缘与重组方盐湖集团签署重组协议,盐湖集团投入重组资金2.7
亿解决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冲回计提的预计负债和减值准备等实现盈利。
在股市投资中需要关注优质的上市公司,业绩选股能选中真正优质的好股票却要看财务报表的水平高。参与业绩浪行情一定要分层次,按节奏进行投资,在业绩浪行情中市场对热点的挖掘要层层递进,先是最先公布业绩的一线绩优股,即每股收益在0.50
元以上,同时预告业绩将大幅度增长的品种,这是第一梯队股;一线绩优股全面启动后,那些已经预告业绩大幅度增长、但每股收益不是很高的股票,以及部分扭亏的个股将受到短线资金的挖掘和追捧,从而成为第二梯队;最后是业绩公布阶段选择有优厚分配方案的股票,作为投资的第三梯队。在参与业绩浪行情时,操作上需要把握好这种节奏和顺序。
Tips:《钱经》杂志订阅方式
1.银行汇款
北京账号 户名:马炜
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东单支行光华路分理处
卡号:6014 2869 9102 63900
2.邮局汇款
汇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甲10号赢嘉中心A座15层《钱经》杂志社
邮编:100022
3.优惠政策
订阅2007年《钱经》杂志:15元/月,全年订阅价格180元,团体购买享受8折优惠,只需144元。
注:汇款后请将汇款凭证及读者的个人信息(姓名,地址,邮编,起刊日期,止刊日期,联系方式,订阅方式)一并发传真至《钱经》杂志社,并来电与我们核对资料。
订阅电话:010-65663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