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基金
基于投资者对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狂热,目前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打新股”理财产品,海外的资金亦把注意力转向这一“几乎是稳赚不赔的”目标。
3月,一家澳洲的银行将启动旗下一只名叫“中国IPO集中核心基金”(IPO
China Concentrated Core
Fund)的操作,在此前的两个月内,这只基金是在香港募集的唯一一只针对“打新”的产品。麦格理证券亚洲公司(Macquarie
Equities Asia)非流动结构性产品销售负责人尼克·汤普森(Nick
Thompson)指出,这种基金能为那些“一日”投资者提供更长期投资的机会。
Ipo的热诱
工商银行的IPO创下全球之最,吸引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全球认购定单。香港新鸿基金融业务发展和投资研究经理卢敬忠表示,内地金融改革有望加快新股上市,IPO基金是投资新股的不错选择。
“中国IPO集中核心基金”主要投资在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及以预托证券(ADRs)形式在新加坡或美国上市的大约100只中国概念股(不包括内地A股及B股),例如交通银行、无锡尚德和分众传媒等——这只基金会在购买热门新股后的几个月内自动结清这些股票,然后将资金投资于更多的新上市股票。此基金由香港的主要零售银行发售,首次最低认购金额为3000美元,其后认购金额以每1000美元递增,管理年费率为1.5%。
比较有新意的是,这只基金是通过名为“MQ循环”的策略进行操作:在既定范围内买入一篮子相同比重的中资概念新股,选择市值须达5000万美元或以上及具优秀投资前景的企业,以同等比重分散投资于20只新上市的股份。假设有符合准则的新股上市,组合中持有时间最长的股票将出售,以相关新股取代,如此类推;若新股分配不足,基金将于二手市场补回,然而,若相关股票价格于上市日升幅超过50%,基金将不会追入股份以避免出现高价买入股份影响整体回报。简单来说,就是售出持有时间最长的新股,以收回资金,再投向即将到来的、符合该基金标准的IPO。
Bloomberg的数据指出,2006年上半年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IPO,首日上市的平均回报率超过25%,第一周的平均收益近50%,持股时间在3个月的投资者获利最多,平均回报率约为90%。
尼克·汤普森说:“我们创造了这个产品来填补市场空白。以往人们去认购IPO,得到的配额却低于最初的申购数量。”
特殊时期的另类投资
积聚在IPO方面的热情,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一种另类投资工具,主要策略是寻找IPO定价失误的机会。它有点像对冲基金,不同的是采取了多头策略。在动荡的市场上,要比单一的打新产品更有力,但和可能在快速上升的市场中收益表现一般,此外,还有高额的管理费用。
这种共同基金,旨在从IPO中获得回报而不受新股表现的影响。大华资产的副总监Glenn
Lee表示,动荡不定的IPO市场效率较低,定价也会有反常表现,他们将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Lee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希望在海外上市,有意IPO的公司会寻找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其形象,增加他们发行的价值,这使上市前股票的交易充满机会。他说,上市前股票的投资者也能以比IPO价格最多低40%的折扣价买进这些公司的股票。如果该公司股票在上市时上涨,投资者还能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只名为United Global
IPO的基金有用三种投资策略:至多10%的资金将投资于上市前股票(Pre-IPO),也就是即将上市的公司。另有30%将投资于全球范围内的IPO,剩余60%用于全球的上市后股票,具体说就是那些上市时间不到3年的股票。如果该基金的回报率超过6%,将收取25%的业绩费。但该基金像多数对冲基金一样,还采用“高水位”为标准,即只有在本年度回报率超过上年的情况下才收取业绩费。
对IPO而言,另类投资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获取回报的途径:Lee说,当股市低迷时,IPO的定价就趋于合理,投资者也可在IPO之前的阶段获得颇具吸引力的折扣。如果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看好,那么首日上市价格偏低也是择机买进的机会。
Tips
知名市场调研机构Thomson
Financial日前发表报告称,依旧看好2007年的IPO市场,预期亚太区(不包括日本)集资额达284.53亿美元,其中,中国股市的集资额将达到198亿美元,其次是印度(28亿美元)和中国香港(22亿美元)。
Thomson
Financial预期,2007年将会有超过60只中资概念新股上市,而将于一季度上市的交通银行(3328.HK)A股将成为全球最大集资额活动(或达45亿美元)。灵狮财富管理董事王霖表示,相信将来会有不同行业的龙头公司计划上市,此外,IPO活动可能会集中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文章节选自《钱经》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