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生只有一次的投资机会——寻找蓝筹股系列文章

(2006-12-13 16:53:09)
        当我们从具体的数据中抽离,将整个国家的曲线拉长,我们与道琼斯指数的1910年何其相似,应该说我们的运气,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的确是大繁荣的开端,这样的繁荣也许可以持续30年。还有什么比这种一生只有一次的投资机会更引人注目的呢?
        让我们先看看巴菲特所处的投资时间段——1957年开始至今。在这样一段时间里美国的股票市场表现如何呢?下面是道琼斯工业平均股指的走势。我们看到自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际上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道指在这样一段时间里增长超过了13倍。我们应该注意巴菲特说过的两句话,第一句是赚钱的人是有一种赚钱气质,言外之意就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赚到钱;第二句是选择指数型投资是聪明的选择,因为股指总是在涨。
        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把巴菲特的出生日期提前到1890年,那么在他39岁的时候刚好赶上美国经济的大崩溃,恐怕他所说的股指总是会涨就会让他失去“股神”的威名。那样一次下跌,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图表看到,道琼斯股指从1929年10月份的330多点一直跌到最低的41点,历时4年多,股指跌去89%,直到1955年才重新回到1929年的水平,中间花费了26年。不过巴菲特第一句话说对了,因为他是生长在战后的美国,美国的经济繁华时代成就了巴菲特,所以我应该把他的赚钱需要一种气质理解为他本人是很有运气的。
我们处在繁华时代
        我们的投资人是否有这样的运气呢?
        我们所处的阶段是否也是如同美国战后一样,会经济持续繁荣,股票会不断上涨?
        应该说我们运气,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的确是大繁荣的开端,这样的繁荣也许可以持续30年。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认真挑选“蓝筹股”,然后稳如泰山地持有,直到象下面这样的图表所展示的收益为止。
2006年与1910年
        不要奇怪我所得出的结论。
        我们正是处在类似美国1900年-1910年那样一个时代。不要忘了,美国到1914年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35万公里以上。而我们到现在只有8万公里的铁路。美国在1920年的时候可以每年生产250万辆以上的汽车,这是我们2005年的产量。而为国人所熟知的洛克菲勒,摩根,卡内基等人物在1910年前后已经在操纵美国的经济了。从1860年至1910年,美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铁路投资热潮,这个时间持续了几乎有50年。远远超过1999年至2000年互联网热潮的影响,与之相伴的是铁路类股票从1840年到1870年疯狂的行情。而到了1900年,钢铁,石油,金融成为了美国经济的主宰。钢铁工业成为继铁路投资热后的又一广受追捧的行业,这样的追捧持续了20年。现在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是66美元,总资产超过900亿美元,90年前,资本总额只有15亿美元(这在当时的美国已经是足够庞大的资本额)。钢铁行业的大兼并造就了象J P 摩根这样的金融寡头。1920年汽车的大量进入美国家庭,促成了汽车股的行情。
        对比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看看与美国的1910年时有什么大的区别吗?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1910年时的美国也是钢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自2003年开始,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消费阶段,1914年后,由于福特的流水生产线的发明,汽车的生产成本快速降低,美国家庭开始消费汽车。
        1914年美国的每千人拥有180部电话,2005年,中国已经有2.3亿的移动通讯用户。
        ——钢铁,石油,金融三大行业支撑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话电报将各种商业讯息快速在市场中传递。
        我们看到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这三个行业同样支撑着中国的高投资率,中国电信行业承载着各种资讯的传递。
        1910年,美国已经进入金融工业垄断时期,2006年的中国,银行,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行业的整合还没有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的美国依然有超过1/8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中国现在好像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并购应该是未来中国大型企业不断扩张的主旋律,投资的机会恰恰就存在于这样的并购中。
新兴市场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从国内的股票市场里面去选择象IBM ,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可是当今美国股市里的蓝筹股啊?
        如果把IBM,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放到1910年的美国,他们也一定不是美国的蓝筹股。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以巨型企业的身份存在于那时的美国经济中。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只适用于他那样的年代。1945年后的美国进入美国有史以来最长的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银行间并购,90年代的跨国公司并购都给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场所。
        印度与巴西股指一样,走势远远好于美国股指。美国的基金在国内投资被动型产品,在新兴市场却是翻云覆雨。
        至少巴菲特,索罗斯没有跟上这种变化的节奏,巴菲特的哈撒韦投资公司2005年的收益仅仅是6.8%,而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的收益率只有1.6%。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人物也在快速多变的金融市场里失手,但是对于中国的广大投资者,根本不需要去理会美国资本市场风向的变化。
        现实的中国正在走美国1900后的道路,所以,被美国资本市场认为是传统的行业,在中国确是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可以肯定,钢铁,汽车,金融行业里面也会出现像美国当年那样的巨型企业,加之中国内地庞大的市场,足可以消化巨型企业的大量产品。
        再看看另外一张中国与美国股市指数的走势图,与印度,巴西这样的新兴市场比较,中国的股票远没有涨起来。套用Harry s.Dent在《下一个大泡泡》中的言论,这可能是你一生一次的投资机会,抓住它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