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自语 |
一向清贫万事哀,
无缘托梦向蓬莱。
窗寒饮尽几冬雪,
自始春风有意裁。
谁料春风不入夜,
断肠人对断肠台。
几行辛苦对人诉,
却是风波谁惹来!
无缘托梦向蓬莱。
窗寒饮尽几冬雪,
自始春风有意裁。
谁料春风不入夜,
断肠人对断肠台。
几行辛苦对人诉,
却是风波谁惹来!
这首七律我是站在一个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的。
这几日中央十二频道一直在关注着某明星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本来在我看来这也不算是一个什么好的新闻切入点,不过弄噱头而已。然而在几秒钟之后,才发现,一件能顺理成章想到结果的事,它的发展往往更让人始料不及。
人性,你真是让人类自己都捉摸不透的东西。让我先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小向,(化名)一个贫困学生。曾辛苦打工,只为赚得两餐糊口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几年前在有关媒体的报道下,被一个女明星资助上学念书,并许诺在他考上大学后除学费外每月给他五百元的生活费。小向在这位姐姐的资助下,顺利念完高中,并如愿考上了某某大学。
然而,在大学开学后才三个月,这位明星姐姐却停止了对他的捐助。他曾多次打电话给姐姐家,被其母斥之“只会开口要钱,好烦”。而那位明星姐姐干脆就联系不上了。
小向的经济来源一下拮据下来。他把心中的苦恼以及一些不平写信告诉了一个“恩人”,也就是帮他找到资助人的那位好心的中间人。结果这位恩人把这封长长的信公布在了网上,从此,小向的生活便掉进了万丈深渊……
我来擅自想像一下小向的内心世界:
是啊,她为什么要停止资助?前三年不是好好的吗?我穷是我的错吗?我不就是月消费超额了吗?那九十元的手机费又不是月月都这样,干嘛这么斤斤计较?再说学校组织注射疾苗,难道不要钱吗?什么,我额外还另有五百元的资助?那是另一个资助者的,一码归一码,不是她资助的她应该管不到吧?怎么,她替我交了学费我就不能向学校贷六千元助学款么?我妈妈在深山中需要花钱看病呀!难道我贫困就应该过像狗一样的生活么?那姐姐的妈妈说的话干嘛说得那么难听啊!!难道我贫困就不能有自尊吗?难道就因为我贫困,就一定要在受资助后每天还得坚持以解放前的生活标准备生活才行吗??
她为什么要停止对我的捐助!!我真是想不通!!我更难以理解的是有那么多网民在那封信公开后给我起的外号:忘恩门掌门人!我怎么忘恩了!我怎么就成了白眼狼了!!我想不通,我就是想不通!!
以上都是我私人揣测。至于当事人现在心情如何,不得而知。后来顺口一篇七律,也是为小向喊喊屈先~~
凡事要公正才公平,再试猜猜那位女明星姐姐应该是怎么想的吧:
当年我看到你的报道,看到你一边打工一边还在看书,而每天的报酬只是两餐饭,我为你的勤奋好学,聪明懂事才资助你的,想不到三年后,你却变了。你一个月有一千的生活费,可是,十几天之内,你却告诉我只剩二十几元了!你知道城市大学生每月的平均生活费才五百吗?而你……唉。你手机相机都是我买的,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了,你的生活用品也是我妈妈经常给你寄,甚至为你妈妈的病,我妈都跑了很多药店专门去买去寄,你怎么还能说出一丁点伤害我妈妈的话呢?太让人伤心寒心了!你向学校贷了六千元的助学贷款,然后寄回家里给妈妈治病,也无可厚非,可是一边却不停的向我要钱,这个月这个月钱又不够了……叫我心里怎么想呢??
事情就是这样子。有一个人捐助,另一个人受捐助。捐助的人不愿再捐助了,于是双方不欢而散。
“不欢而散”,好简单而又好沉重的四个字啊。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却又总是喜欢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情。如果我是小向,我会怎么做呢?
首先,我不会购买手机。那是一种较奢侈的消费品。有急事就去公用电话亭。(虽然我家的经济生活属于中等,但我还是在工作三年后才买的手机,我弟弟也是在大二的时候才用上了我的旧手机,呵呵。)
第二,我不会出门打的。(除非火烧PP,不过大学里火烧PP的机会不多)衣着朴素。
第三,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十元。每月平均消费不超五百。(大学里每天十元的饭菜属中等,偶尔可以再吃份好的。剩余的钱买牙膏洗衣粉。这是我弟弟大学时的生活标准。我上学时才每月三百的标准。)
第四,学校补助的五百元,如果本月没有学习上的缴费外,我会寄还给捐助人。如有其他的用费意图,我也会告之捐助人,在她同意的情况下,自己留下来消费。
第五,申请了助学贷款后,我肯定会告之捐助人,真诚的告诉她我想为母亲治病,在她知情后我才会把钱汇到家里去尽孝。
第六,我是一个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我如今在这样的学校中衣食无忧,完全是捐助者及学校各界给予的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一定尽力为帮助我的每一个人减少负担,虽不苛刻但也要严于律己。
第七,无论如何,我都要勤工俭学。要知道有太多太多的贫困学生在没有人资助的情况下仍然靠自己打工的收入坚强的生活学习。
第八,如果做到了以上的几点,却还是被资助人说了很多伤自尊的话,那么,宁愿保留学藉外出赚学费也不再受其捐助!
那么,我如果是那个捐助者呢,我会怎么做?
一,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弟似的沟通。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消费观念不应有奢侈的势头,这对他的成长及日后的人生观不利。
二,对于他做出的任何一点积极上进的举动予以肯定。
三,对于他只顾其自己,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行为予以指出,告诉他自己是为什么而捐助他。希望他能改正现在的一些做法。
四,如果他一意孤行,违背了自己先前捐助他的初始心理及目的,那么口头警告他。
五,如果在警告之后,这孩子不仅不反思,反而心生恨意,那么中止对他的捐助。另行捐助别的孩子。
最后要补充的一点是,我希望各界能理解的是,我资助的是这个孩子的学习生活,不是他一家人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及福利。我有权选择资助我认为值得资助的孩子和中止资助某个我认为不值得再资助的孩子。
唉,再叹一口气,我所写的只代表我自己,我在自己认为的道德范畴内做种种假设。可我知道,这社会中有很多很多与我意见大相径庭的人。在我感概人性到底是怎么了的时候,又怎能知道是否有人正读着我的文章一边不屑的骂我白痴呢?
何况,我即不会受人捐助也无能力捐助别人,那么,对这件事的讨论,就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