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电影《刘巧儿》相关背景资料

标签:
文化 |
博主按
刘巧儿与我父亲同龄,成为艺术形象距今也近70年。早在电影之前,竟是以秦腔为最早源头的。早在抗战时期,故事就已经传播至国共两大区域。即使电影,也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事件本身,成为20世纪八大名案之一。……影响如此深广,但是,我就是昨天才看到电影。今天才搜索到相关背景资料。赶紧收藏,转载。再借蒲松龄的名言:“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如有与我一样孤陋寡闻不幸之人,那就跟我一起来脱盲补课吧。
原名封芝琴
1924年农历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肃省华池县城壕乡转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儿。
幼时,捧儿便被父亲许给张家柏儿为妻。随着年龄渐长,两人经常往来,互生爱慕之意。但是,因张家贫穷,捧儿先后又被父亲另许给高家、另一户张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儿拒绝。
眼看其父不断为捧儿张罗婆家,张柏儿家担心夜长梦多,便集合族人夜闯封家,抢回捧儿,为两人完婚。封父到县政府状告张家“抢劫民女”,县司法处未作深入调查,即宣布婚姻无效。
多变的婚事,并未让捧儿失去主意。在陕甘宁边区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儿徒步上百里路,到庆阳专署驻地庆阳城状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婚姻的干涉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断案不公,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采取调查、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方式,协同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宣判,纠正了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错误判决,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马锡五审判方式”也由此诞生。
这起争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仅让周围的百姓们刮目相看,而且轰动了陕甘宁边区,成为20世纪中国八大名案之一。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陇东报》等接连对此进行报道;随之,著名艺人韩起祥将之编成陕北快书《刘巧团圆》、陇东中学教员袁静创作了秦腔剧《刘巧儿告状》在边区广为传播;解放后,中国评剧院又将其编为评剧《刘巧儿》,由著名演员新凤霞主演,随后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使“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甚至还推动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
自此,捧儿便有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大名——“刘巧儿”,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刘巧儿”成了新中国巾帼楷模、妇女解放的象征。
“巧儿旧居”
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为名人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捧儿也发挥“名气”,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倡导婚育新风、参政议政,先后当过省、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乡、村妇女干部,出席过省劳模大会。如今,无论各级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到了华池县,大都会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处,一睹“刘巧儿”庐山真面目。为此,从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儿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刘巧儿事迹展馆”3间。
在专辟的“刘巧儿”事迹陈列室里,简单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记录了这位农村妇女大半生的光鲜与波折。
为进一步改善“刘巧儿”生活原型封芝琴老人的居住环境,华池县去年投资49.16万元对“巧儿”居所进行第四次建设,为老人新建“巧儿福居
”。新落成的“巧儿福居”,已成为封芝琴老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所,也成为该县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幸福家庭
“刘巧儿”勇敢争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封芝琴说,虽然在农村,但她和丈夫张柏儿十分恩爱,和睦相处,直到1991年张柏儿去世,夫妇俩几乎没吵过几次嘴。
老人的儿子说,在他的记忆里,除了偶尔吵吵小架,父亲和母亲从未真正红过脸。说起家庭和睦、夫妇相敬之道,封芝琴传授起自己的经验:“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气气,多交流”。
婚后,封芝琴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宣传《婚姻法》,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处理恋爱、婚姻问题之道。封芝琴说,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养子、三个侄女全部是自由恋爱结婚,自己从未干涉。不仅如此,封芝琴还积极促使其他“小字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芝琴的带动下,悦乐镇上堡子村出了许多“好婆婆”、“好媳妇”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