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赏析

(2012-10-14 15:40:28)
标签:

赏析

孙绍振

语文

文本形式

教育

分类: 阅读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设置了“悦读 提升”栏目,刊发赏析性文章,要求从文本的形式角度写作。想到这篇旧文,稍作修改即符合栏目要求。本文发表在该刊2012年第9期。

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

我爱你

可是我不敢说

我怕说了

我马上就会死去

我不怕死

我怕我死了

再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

爱你在心口难开

——《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赏析

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田贺书  063000

这首作者无从考证的小诗《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表达了热恋的情人间的真挚情怀,常见于学生的课桌上、教室的墙壁上,在中学生中流传甚广。

哪个青春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子不善怀春?谁不希望和相爱的人终成眷属,扶携一生?谁不想向心爱的人表白自己的爱情?但是,“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是害羞还是缺乏勇气?不是,都不是。“我怕我说了∕我马上就会死去”,是怕死吗?不!不是!“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是因为我不愿意使你失去一个这样爱你的人,不愿意你因为失去一个这样爱你的人痛苦。所以,“我爱你”这三个字我不敢说,我不能说,我也不想说。唉,真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呀!

“当说”却“不说”

“相思着了火,有泪雨洒着,还烧得好一点;最难禁的,是突如其来,赶不及哭的干相思。”(闻一多《红豆》)扑灭这相思之火的最好办法就是由“单恋”变成“相恋”,以“我爱你”之真情打动“我”爱之人,使之同样“爱我”。而实现这样的愿望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说”,通过“说”来表白,诉衷曲,动人心。

但是,抒情主人公的选择却是“不说”。我不说,宁愿自己独自承担爱的煎熬;我不说,宁愿自己饱受相思之苦;我不说,宁愿这样被爱情之火炙烤……我怎么能说呢,爱,就意味着付出,就意味着要担当起照顾心爱的人、保护心爱的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意味着要时时、处处为心爱的人着想,使她∕他幸福永远。真的,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本是爱情的追求与归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是,为了爱,为了我爱的人,为了我爱的人不失去爱,我却不做出这火一样炽烈的爱的表达,放弃相厮相守,而宁愿选择孤独、寂寞与煎熬!问世间可还能找到“像我一样爱你”的人?“当说”却“不说”,内容上的不合常规,“此情”与“常情”之间的矛盾,抒写的是抒情主人公这位暗恋者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无私、无我的炽烈情怀。

“当说”却“不说”,“不说”却又“已说”的回环反复,是这首小诗的特点。

“含蓄”又“直白”

在爱(说)和死(不说)之间,抒情主人公正是因为爱而“不敢说”,进而选择了“不说,以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这并非怕死,而是因为“我”确信只有自己的爱最真挚,最深情,最炽烈,最无私,最……;而是因为只有自己活着,心爱的人才能不受或者少受伤害。这样,“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就成为暗暗恋着对方的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独语。这堪称世间至上至纯的爱啊,表达起来是这样含蓄。

但是,满腔柔情的人啊,表达起自己的爱情来又是多么直白,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我怕我说了∕我马上就会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真是怎样想就怎样说,心口合一,绝不拐弯抹角。哪一个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表白能不动情,又有谁听到这爱的表达时不会因幸福而涨红脸颊呢?它与“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的海誓山盟一样令人感动。含蓄与直白的统一是这首小诗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真情”与“歪理”

文似看山不喜平,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作者是颇懂叙事的艺术的。作者抓住读者愿意看到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的普遍心理,运用倒叙的手法,首先抛出了事情的结果,羞羞怯怯地说了一声:“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多让人着急啊,你不说,谁会知道你的爱情呢!这一句,让读者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有爱而不敢说的“胆小鬼”。至于不敢说的原因嘛,作者有意识地不急于说出来,故意让读者起急,先垫上一步,不紧不慢地说了句,“我怕我说了∕我马上就会死去。”这似乎又是向读者说明“我”是一个“怕死鬼”。这样的人,这样的懦弱,不爱也罢!但是,最末的几句,“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读者终于明白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深知爱情三昧的痴情人,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爱的人啊!快去说罢,快点去说,即使让她∕他晚一点知道你对她∕他的深情,都是她∕他莫大的遗憾;你如果再不说,我这就去替你说了!就像相声艺术里的包袱,最后终于抖出来,响了!

这就是抒情主人公直抒“真情”的效果。

孙绍振说:“无理是一种落空,歪得有理,又不完全有理,造成一种顿悟,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心理上产生短暂的荒谬和机智的张力,我国相声艺人总结的一条经验,叫做‘理儿不歪,笑话不来’。这只说对了一半。道理歪了,还不一定引起笑,歪理得歪而有‘理’,才能逗人发笑。俗语叫做歪打正着。这有点像我国古典诗话中说的‘无理之妙’,不过属于不同范畴。用我的话来说,叫做歪理歪推。妙在有理与无理之间。”(孙绍振著:《幽默基本原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50)世上有几人说了“我爱你”三个字后死去?即使有,也是偶然中再偶然的独立事件,根本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怎能以特殊代一般呢?以偏概全,这不是“歪理邪说”吗?但是,正是这样荒谬的“歪理”,造就了小诗的艺术张力:给暗恋的抒情主人公表白爱情“创造”了困难,生成了“延宕”的艺术效果,又让读者感到这也是情理之中之思考——虽不合理但是合情,进而在内心生腾起一股感动。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歪理,可还有这首小诗?

这首小诗,可也称得上“短章中神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