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师的浪漫情怀
田贺书
1981年我与语文教师这个职业不期而遇。
高考后,怀着对河北大学法学系的憧憬,接到了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当法官的梦想幻灭了。在师范大学学中文,真是不遂人意。可是,一个农村孩子,能够成为全村第一个上大学的人,从此吃上商品粮,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远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毕竟也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何况还能减轻家庭负担。带着这种遗憾,我踏进了大学校园,而这就是我与教师这个职业结缘的开始。
求学期间,我渐渐明白进入师范院校注定要作教师。我无力改变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因此不能虚度光阴。于是,在别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时候我泡在图书馆,我学习了几乎全部选修课程,哪次上街也不忘去新华书店走一遭……
毕业分配,有的同学进了机关,有的进了报社,还有的进了科研单位。我也有机会进机关,但是我选择了学校。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当教师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我的心目中,学校是一方净土,可以使我保持纯洁而宁静的生活,在这里我也可以有所作为。
怀着这种质朴的想法,来到市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在这人才济济的校园,我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的关爱。李子光老师初见面时热情洋溢的迎新话语,刘光逊老师送给我的鲁迅图片背面“与贺书老师共勉”的激励,李静珍老师考试成绩出来后“能当天晚上告诉学生决不要拖到第二天早晨”的忠告,张大利老师的褒扬和无私指导,王德元校长的信任……让我永志难忘,激励我奋然前行,不敢止步。
我是一个寻梦人
参加工作的第一学年,教高一任班主任。第二学年,教高一任班主任。第三学年,还是教高一任班主任。漫长的三年,平凡、枯燥、乏味的高一教学,我不知道这样单调重复的工作何时才是一个尽头,我不知道我能忍受到什么时候!我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领导安排我教高二。这一年,《雷雨》的教学,通过文中的叹词透视人物心理,学生们兴味盎然。事后,班主任阎秀芹老师告诉我:学生说了,只要你好好讲,讲得挺好。我听得出这是委婉的批评,而且,我也从中知道,只要我努力,我的学生就接受我,老师们就会发现我、肯定我,我的踏实努力绝不是无用功。我行,这是我第一次获得夹杂在批评中的肯定。于是,一个梦在我的心底悄悄绽放——我要出头!
可是,下一学年,领导照旧安排我教高一。但是我没有忘记那个梦,依然白天去图书馆资料室翻杂志查资料,晚上钻研教材。在经历了又一个高二年级的教学之后,27岁那年,我终于获得了教毕业班的机会。真的要出头了!我嘴上不说,心里可是乐开了花。这一年,我不敢有丝毫懈怠,白天,听完老教师的课才敢上课,晚上,常常备课到深夜。这一年,我没有课间休息,因为这时是我和学生探讨作文思路的时间。天道酬勤,又因为我站在了老教师的肩膀上,我所教的两个班的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1993年,学校领导班子在会议室讨论出席市级优秀青年教师表彰人选,我坐在校园的水池边迟迟不肯回家,暗暗祈祷自己获得这个荣誉。长时间的等待,等来的却是另一个青年教师的名字,我委屈得几乎掉下泪来。不必说参加工作以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也不必说上一年教毕业班的辛劳和成绩,单是今年我带的高二2班的良好的班风、学风就有目共睹,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我是这个优秀青年教师的当之无愧的人选。委屈过后,冷静下来,我也在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还不够格,还是我仍不够出色?我终于明白,春天播种之后要到秋天才能收获,刚刚冒头的小树称不上栋梁。是我还不够格,是我还没有出色到领导认可的地步。失落和委屈是因为我把个人名利看得太重。
经过两年的坚持与努力,我站到了唐山市优秀青年教师的领奖台上。连续几届毕业班教学的磨砺,我终于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1997年,学校任命我为高三年级年级组长,1998年我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我被任命为教务处副主任。这样,我创造了这所学校的多项记录:最年轻的毕业班教师,最年轻的年级组长,最年轻的高级教师,最年轻的教务主任。
2001年,我迎来了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市教育局招聘语文教研员。我毅然决然地报名应聘,笔试、面试、答辩、考察……有人问我,年纪轻轻当上了教务主任,春风得意、扶摇直上之际为什么去做教研员?我告诉她,因为我喜爱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担任教研员以后,一个新的梦想在我心里萌芽——我要做胡中柱老师那样的特级教师。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当特级教师这个梦想变成现实以后,我又滋生了省内有名的的梦想。如今,在我有幸成为河北省首届中小学学科名师的一员之后,我新的梦想是国内有影响。
我的成长之路就是我不断做梦的过程。这条路,漫长而艰辛,期间不乏努力——期待——失望——努力的反复;回望这条路,有苦也有乐,哪里是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倒是事实;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是我的成功经验;不断追寻梦想,是我成功的阶梯。
现在,我更知道,学校就是一个梦工场。我,是这梦工场的一员。我做梦,我还要助人做梦。
懵懂孩童经过学校的哺育明晰了人生理想,莘莘学子经历学校的捶打锻造变得坚韧刚强,柔弱的身躯变得高大挺拔,稚嫩笨拙的翅膀变得强劲丰满,羽翼丰满的他们如同雄鹰得以搏击长空,雄视天下。在这里,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他们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获得了服务社会的本领。就这样,一批批新人进进出出,就这样,一年年花红柳绿、桃李芬芳,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成就国家、民族的未来,创造出无限美好的人间天堂。
学校承担着这样的社会责任,造就着民族的希望,负载着人类社会的理想——学校,是我们民族的梦工场,是整个人类的梦工场。
我的肩上是培育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我要面对学生的渴求、家长的信赖、领导和老师们的期待,我要让我的学生从我的眼前振翅高飞,奔向远方。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要做就做最好!
我的目标在远方
四年的大学教育,教会了我阅读,我形成了阅读是从字里行间领悟作品的朴素认识,我知道了阅读是极富个性色彩的事,因此,一千个读者才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于是,备课时我的主要目标是独立钻研教材,我要自己读出课文的特点,找到教学的教点,再确定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对于我来说,《教学参考资料》(当时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名字)是可有可无的,我决不是教师用书的传声筒,我更不是讲台上的“传话”人。于是,当我和学生分别以后,他们怀念和我一起学习《雷雨》《雷电颂》《雨霖铃》《与妻书》《祭妹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拿来主义》的日子。
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语言文字的丛林里漫步,那里有自然美景,有天下奇观,有名人佚事,有道德榜样,有先哲忧思,有社会正义,也有人间不平、道德沦丧,我们经受精神洗礼,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得到增强。
现在想来,那时我或许是个另类。一个男人,不求闻达,安心作一个“孩子王”,不是缺少上进心?谈恋爱被别人编成故事,主题词是“备课”,生活岂不缺少光彩?整天抱着书本,不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别人的成果,获得片刻的喘息,岂不是一个呆子?人们都在搞应试,教“规律”,传“窍门”,而我却在文本间艰难跋涉,岂不是不识时务?
但是,我只不过是累了一点儿而已,我的学生喜欢阅读,我的学生喜欢写作,我的学生作业不多,我的教学成绩不低。这一切,都得益于我的文本细读!
学生素质提高了,成绩不会低。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答阅读题不是难事,反过来,学生会答阅读题不能证明它的阅读能力强。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并非水火不相容。这样看来,我只是比某些人看得远一点,做得多一点而已。
多年后,我这样表述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听说读写的规律,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体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重走教师成功的听说读写的路的过程。
文本的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言文合一”教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在于构建“二有”课堂(二有:教“有意义”的语文,“有意思”地教语文)。
我的忧乐在课堂
我追求纯洁而宁静的生活。校园的纯净安详,我喜欢。读书的闲散舒适,我喜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我喜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更喜欢。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真的,教育天下英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常常这样想,孔夫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我21岁走上教师岗位,按60岁退休,我将工作39年。在39年的教师生涯中,谁确定我不能遇到颜回、子路、曾参、子贡那样的贤者?王伟这个平时无精打采、整天趴在桌子上、进入高中就始终自己一桌的学生不是写出了文采飞扬的《同桌的你》吗?牛林不是曾很有见地的批评柳永《雨霖铃》沉溺自我情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吗?顾喜铮不是写出了《古诗词中的秋》这样的论文吗?高来娟不是身体有病依然专心学习服务班集体吗?……
上课,是我的最大成就。课堂,是我的用武之地。因此,当我担任教务处副主任以后,只要有语文教师请假,我就去代课。我和学生们说过:“和你们在一起,是我的快乐45分钟。”
如今,我的身份是教研员,我的职责变成了研究、指导、服务。但是,我的心,仍然和学生息息相通。看到肖国芝老师在全国课堂教学比赛现场敢于用十几分钟时间进行字词教学的时候,我欣喜;看到张威老师在教育部组织的会议上讲授《蒲公英》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内容时,我兴奋;得知吉智芳老师在河北省“百千万节优质课”
评比中被评为河北省百节优质课时,我欣慰,因为这样的教师越多,我们的学生受益越多。看到有的老师将“晏子使楚”的“智慧”视同为“聪明”的时候,我焦急;看到有学生以“写不好”为理由拒绝老师写作业的要求的时候,我告诉他“不写就不可能写好”的道理;收到不知名的学生要我提供他的任课教师的电话的短信,发觉这位同学有思想问题的时候,我这个四十几岁的人做了一回“拇指族”,半夜时分与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往来短信近百条……我时刻警示自己,不要因疏忽大意而使学生出现闪失,甚至我不能容忍自己因疏忽大意不能尽早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
蒲松龄曾警告统治者:“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关系着孩子的成长,连接着万家忧乐,同样“不可忽也”。
为了每个学生,是我的信念。我的忧乐在课堂。
今年7月唐山市骨干教师培训授课间隙,与老师交流作教师需要怎样的品质,我说,作教师需要有一点浪漫的情怀。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艰难而漫长,没有一点浪漫的情怀,没有追梦的勇气岂不是要半途而废?耐心何来?爱心何在?专心、恒心何以稳固?她们来自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确切理解、对教育使命的不抛弃不放弃,来自我们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来自我们对光明前途的信心,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那点浪漫的情怀。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本文修改稿发表在2010年第11期《河北教育》综合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