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2006-09-07 13:46:34)
分类: 课标解析

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里对阅读的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对阅读方法教学关注,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积极态度。明确这些阅读方法的内涵,认清其价值,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执行课程标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基础。

一、朗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

朗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种阅读方法适合任何学段的学生,所有的文章。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予以指导,使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和要求。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轮读、领读、分角色读、齐读,还可以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朗读的面要广,让每一个学生都要读,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朗读的时间要保证,让语文课堂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不仅课堂上读,课下也要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评价,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思想的启迪。

朗读,不仅要关注学生读音的正确、清晰、响亮,更要关注学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处理是否得当,感情表现是否合理,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默读——生活中阅读的常见形式,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的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由于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又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成为人们阅读活动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重要手段。

默读应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也不唇读。默读应有一定的速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规定,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且应做到边默读边思考,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作为生活中阅读的常见形式,默读的方法应从低年级起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逐渐养成习惯

默读的评价,应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从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综合考察。

三、精读——体验情感,发展思维

精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反复仔细地阅读。”

精读主要采用默读的形式,是充分理解读物的一种阅读方式,是各种阅读的基础。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词、逐句、逐段,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读思结合,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含义,领会文章的深层意思,理清作者的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是非、优劣、特点、精华做出恰当评价。由于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反复咀嚼品味,仔细阅读,利于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尤其适宜于思想内涵丰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作品。

宋朝朱熹说过的一段话可以说是对精读这种阅读方法的最好诠释:“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更需端庄正坐,如对圣贤,则心定而义理易究,不可贪多务广,涉猎卤莽,看过了便谓已通。小有疑问,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有些书可以囫囵吞下,有些书却要细嚼慢吞。”这种细嚼慢吞的方法,就是精读。巴金的“静坐”读书法、华罗庚的“厚薄”法、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李敖的“三个重点”读书法、明代的文学家张溥的抄写读书法都是精读的活用。

课程标准指出,精读评价的重点在于“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四、略读——快速阅读,粗知文本大意

略读也称粗读和泛读,是与精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法,是不求深入钻研,只求概览大意的一种学习方式。略读时不探究个别词句的含义,而是快速阅读,以了解内容梗概、主要观点、作者意图。此法多用于精读前的通读,或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通读。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阅读方法就是略读。鲁迅采取“跳读”法,他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略读采用默读的方式,但略读追求的是文本大意的了解,具体语句的含意、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等不是它所关注的。阅读的对象以书本为主,也涉及网页等现代传媒。这种阅读方法的优势是节省时间,阅读速度快,可以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有利于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视野。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看读后能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谈出自己的整体印象。

五、浏览——扫视文本,提取信息

浏览,《辞海》的解释是:“约略地看一遍;泛观。”

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目录、摘要、大小标题等的“扫视”,快速摄取文本中的有用信息。

“浏览”与“略读” 都是以扩大阅读面和增加信息量为目的的阅读方式,都采取随便翻翻的阅读方式,但与略读追求对文本大意的了解不同,浏览意在提取信息以调查和寻找与自己学习、生活、研究有关的资料,或摸清某一方面当前的动态,有哪些东西值得注意。这类阅读的好处是可以省时高效地提取信息。浏览与略读一样,采取默读的形式,阅读的对象也是以书本为主,兼涉网页等现代传媒。

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从阅读时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六、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诵读,《辞源》的解释是:“念,熟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的一种益于积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同为出声地读,诵读比朗读更自由、更灵活、更轻松,可读、可唱、可吟诵,声音可高可低,一切均随诵读者个人的喜好而定,其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总之可以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感受汉语语言音律的美和诗文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进而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感情,同时,由于它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所以更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品味意蕴,投入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诵读这种阅读方法特别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的学习。

诵读的评价,重在鼓励,以利于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杨再隋 吴伦敦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田贺书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