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思考和唯美的意境中体现生命的深刻认识和多重感悟
(2023-10-30 10:33:36)
标签:
诗歌文化评论 |
坦率地说,单从一首诗《芦尖上的雪》来浅析子范诗歌的美学探索,有点困难,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一首一首地看,只能从这首我比较喜欢的诗歌入手,来谈点我的个人理解和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子范谅解。
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认为,人类的最终命运,是人类通过某种途径转化自己的人性,使自己的肉体性质转化成精神性质,将暗含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本质充分展现出来。子范的《芦尖上的雪》就这样一首充满哲学思维和唯美意境的诗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空间等哲学概念,以及对人性、情感的思考和感悟,与自然物化的世界达到高度统一的艰难过程。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其理论依据。
首先,诗歌的意象是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诗歌的灵魂。《芦尖上的雪》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芦花”、“秋水”、“月亮”、“蝴蝶”、“霜花”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自然美感,更是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的象征。“魔笛和竖琴的铁马冰河/蓝已遥远”,诗中充满古典韵味的意象,拉大诗歌的空旷、苍茫感和富有历史跨越的辨识度。又例如,“芦花”是一道闪电,暗喻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界瞬息即逝的变化;“秋水”和“月亮”则是时间和美好事物的象征,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的心中不断流转,在时间的无限流动中,产生轮回的疏离感和再现的美丽,以及难以永恒的遗憾。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作者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几个不同或者毫无关联的的意象之间组合在一起,这种落差的悖谬、浅尝摩擦与自然物化的间距,使诗歌产生极大的张力,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诗性韵味。
其次,诗歌的语言是其表达意象和思想的工具,也是诗歌的形式美。《芦尖上的雪》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富有陌生化的诗意及艺术效果。诗句“野生的月光”中“野生”一词,使诗歌陡然产生空茫、料峭的非识辨性,而是目所不及的恍然、唯美的旷达状态。例如,“唯一的神灵倾颓”与“群芳谱……”,用简单的富有神性的语言,来体现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和短暂流逝之感;同时,也表达了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生命在自然界和人的内心,不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包含了无数的生命形态和种类。“贪玩的蝴蝶还是迷了路”,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生命的无常和迷茫。此外,诗歌中还多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诗歌的结构是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框架,也是诗歌的艺术形式。纪伯伦说:“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芦尖上的雪》就像一个隐性的伤口,或者作者内心低吟的一首忧伤的歌。此诗结构简洁明了,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小主题和多重意象。第一段落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和短暂流逝之感;那照庙宇之光,其实是抵达灵魂的救赎,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某种必然的产物。第二段落则表达了时间的无限更替和流动;第三段落则描绘了生命的无常和迷茫;最后一段落则通过“埋一个人内心的,蒹苍露白,咫尺天涯”这一古典韵味极强的诗句,表达了生命的无限延伸和极限超越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作者将自然景观和哲学思考,在不同平面与立体衔接中相互交织,使诗歌更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连贯性。
综上所述,《芦尖上的雪》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考和古典韵味极强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潜在心理感受的书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空间等哲学概念与情感、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多重感悟。同时,也突出体现了作者在诗歌中的美学追求。其理论依据在于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深刻认识和考量,以及对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巧妙运用。这样的诗歌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对人类生命和存在的一种深入思考和自我反思与觉醒。但需要说明的是,此诗因为过于重视古典意境的营造,从而削弱了诗歌的现代性。
文后记:一直以来,都想给兄弟子范的诗歌写个诗歌评论,可因种种原因一直拖到现在(我六七年前就发誓不再写诗评了。因为写评论太耗精力和时间,每次写完人就像虚脱了一样,特别特别累。)。我想如果我再不动笔,我可能真的写不,或者说没有机会写了。所以昨天我不得不提起笔再一次走进你的诗歌,走进你的内心,直到今天凌晨我才初步完成。放下笔我终于如释负重。我想这个诗评也算是我把你带入诗歌圈的一个交代吧。好多年不写时评了,没写好,还请兄弟多担待。
附原作:
芦尖上的雪
文/子范
杨花是一道闪电,芦花也是
那照庙宇的光。唯一的神灵倾颓
群芳谱再添一个族群
它们饮秋水,也吮吸野生的月亮
魔笛和竖琴的铁马冰河
蓝已遥远。贪玩的蝴蝶还是迷了路
霜花一腰深啊!埋一个人
内心的,蒹苍露白,咫尺天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