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时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携传统经典剧目《汉文皇后》《花中君子》《祥林嫂》登陆宁波天然舞台,掀起天然舞台鄞州区“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精品剧目展演观剧热潮。
继宁波小百花、宁波甬剧团、鄞州越剧团、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十一台大戏轮番展演后,浙江越剧团三台越剧“传承”剧目赢得了甬城戏迷观众的如潮好评。而浙江越剧团也因青春靓丽的舞台呈现和男女合演的特色,为甬城观众留下了“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印象。
一、流派纷呈。
印象中的“流派纷呈”,最早来自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一台剧目囊括了越剧诸多流派的绝大多数;而浙江越剧团多年来的舞台呈现,更偏重于“浙派”风格,通俗一点就是越剧唱腔以“美”、“为人物服务”为基准,越剧的“流派”韵味稍有削弱。若干年后,浙江小百花从“流派纷呈”逐渐变成尹派、吕派的“一统天下”;而浙江越剧团致力青年演员培养,若干年后却最终迎来“流派纷呈”的可喜局面。从浙江越剧团到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浙越的舞台、作品风格貌似也在从明显的“浙派”风格向“浙派与流派共存、共兴”过渡。
越剧《巧凤》剧照
越剧《红色浪漫》剧照
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剧照
越剧《巧凤》《红色浪漫》《我的娘姨我的娘》等诸多浙越优秀作品,俱是“浙派”风骨经典呈现;周云娟、王滨梅、华渭强等浙越“最强音”,也是浙越集“大成”的优秀演员,无不身上有着“浙派”的标签。可以说,在剧目和人物处理得当的情况下,“浙派”同样深入人心,同样是风格的体现。包括越剧舞台“大满贯”得主茅威涛,很多人谓其尹派为“茅派”,实则也是尹派与“浙派”的融合体现。这其中,胡梦桥、顾达昌、陈国良等戏曲音乐家,功不可没。
但笔者同样对越剧的“流派”心存好感,毕竟越剧音乐更多的呈现是与流派宗师固有的特色相融而成。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根据自己的嗓音特色、表演特色选择和自己舞台气质吻合的“流派”学习,应该更能快捷地与“越剧”心性相通。而青年演员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基本也是先学习“老宗师”的经典之作。而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然就是“流派”的魅力。在“流派”的基础上,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然后在创作剧目中,融入浙江越剧“浙派”的风格,可能更适合浙越的青年演员。
于是在十一月底的天然舞台,我们看到了浙江越剧团“流派纷呈”的可喜一面。裘锦媛的金(采风)派、马誉嘉的吕(瑞英)派、王静、徐琼的袁(雪芬)派、黄剑勋的陈(佩卿)派、陆(锦花)派、潘凯成、王楚然的尹(桂芳)派、王炜佳的范(瑞娟)派、周(宝奎)派的王春燕,并不仅仅只是演唱流派,而是这些浙越的“新生代”演员在这些流派领域,放眼中国越剧界都可谓难得的“青年才俊”。加上浙越其他流派的优秀演员,傅(全香)派的谢莉莉、徐(玉兰)派的汪喜喜、尹(桂芳)派的汪舟格、吕(瑞英)派的刘丽英、王(文娟)派的王晴华、乃至同样兼唱尹(桂芳)派的黄剑勋等等,构成了浙江越剧团最耀眼的青年“明星”班底。省团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业务能力,不由让人对浙江越剧团“为之侧目”。
人道“十年磨一剑”,浙越领导层硬是在几年里为浙越磨出了一个“剑阵”。在感慨越浙领导“青年人才培养”策略的同时,浙越领导可能也要为如此数量优秀青年演员日后的舞台空间而“头疼”了。当然,做为观众最是乐意看到浙越青年“明星”演员一部接一部的新作,传统也好、原创也好,都是剧团的财富、观众的“眼福”。而在青年演员尚未达到王滨梅、华渭强当年“功力”之时,“流派”的因素切忌削弱。青年演员借着传统经典的剧目基础、借着老宗师的“流派”基础,更能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而剧团也可借用各位“流派”明星演员的个人特色,迎合不同“流派”观众的品味,开拓更为广阔的演出市场。
想起,以“竺派”为标签的南京越剧团,却培养了毕派“梅花”李晓旭;以“尹派”为标签的福建芳华越剧团,却成了目前张(云霞)派传承基地。剧团的“大气”和“胸怀”,不但助长了演员的成长,更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和支持。此次浙越《汉文皇后》中汉文帝刘恒的陈(佩卿)派唱腔,引起了宁波观众极大反响。从“这是什么流派”、“好象是陈佩卿唱腔”、“想起陈佩卿的《孔雀东南飞》了”、“多少年没有听到这唱腔了”到“浙江越剧团做了件好事”,可见观众的心中还是有着“陈派”的位置、而“陈派”的风韵同样让人享受。
陈佩卿老师做为浙江越剧团的“不朽”回忆,因其独特的唱腔风韵为观众所喜爱,《孔雀东南飞》《庵堂认母》等经典作品,为观众留下了诸多难忘的唱段。倘若时机合适,浙江越剧团能舞台重现陈派《孔雀东南飞》,再次唱响那脍炙人口的“惜别离”,该是何等的“风骚”。
二、百花齐放。
流派纷呈的结果,必将是“百花齐放”。从甬城三场演出看,马誉嘉、裘锦媛等演员正值舞台黄金期,而黄剑勋、徐琼、王静、王炜佳、潘凯成、王楚然等年轻演员正崛起,浙越“百花齐放”的时代已然来临。
越剧《祥林嫂》
王静饰祥林嫂
王静、徐琼两位袁派花旦,一位师承浙越李沛婕,一位师承上越方亚芬,放眼当今越剧界,年轻一辈袁派花旦里当属“翘楚”。王静艳若芙蓉、风流婀娜;徐琼质同松竹、朴素大方。王静唱腔圆润,表演灵动,闺门本色;徐琼唱腔沉稳,表演内敛,青衣风范。一台《祥林嫂》,两位袁派花旦抢尽观众眼球,此等“风骚”唯浙越独享。
越剧《祥林嫂》
徐琼饰祥林嫂
王静师承李沛婕,继承了李丽老师“舞台情感细腻、表演见长”的特点,还天赋惊人,嗓音华丽、圆润,唱腔辩识度高,第一时间听其演唱,会有“惊为天人”之感;徐琼师承方亚芬,继承了乃师唱腔质感之特点,表演上更有着鲜明的浙越特点,舞台情绪与人物个性交相辉映,颇有浙越影视化处理的“细腻感”。江浙沪无论哪个越剧团“两者得其一”,都是美事;更何况王、徐“袁派双姝”俱在浙越,实在是浙越之幸!做为观众,如果可以点戏的话,王静的《啼笑因缘》《西厢记》、徐琼的《天道正义》《风雪寒梅李三娘》,笔者表示很感兴趣!
越剧《花中君子》
马誉嘉饰陈三两
第一次看浙越的《花中君子》,因为“宗师”吕瑞英先生对马誉嘉的辅导、因为黄依群的导演,一直对马誉嘉的“陈三两”很有期待。11月27日天然舞台“验收”结果,马誉嘉收获一大批甬城粉丝。马誉嘉音色华丽、质感圆润,娓娓唱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舞台上单是听她的声音就觉是一种“美”,加上深受吕老和黄依群两位“大家”的浸润、指点,既有吕老“以唱腔刻画人物”的特点,又有黄依群对人物理解的独特处理,既有“传承”,又有“新意”,可谓是有别于其他剧团的“花中君子”。华丽的嗓音、端庄的形象、大气的台风,马誉嘉身上延续着浙江越剧团周云娟、王滨梅等艺术大家一贯的舞台风格,如果单是从这几点来说,马誉嘉实是浙越“大女主”的不二传承者。
当前越剧舞台,吕派花旦众多。一众年轻演员中,论唱腔的韵味、表演的深度、台风的大气、戏路的开阔,马誉嘉该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英气勃发的谢瑶环、还是颐指气使的高阳公主、或是品格高洁的陈三两、睿智娇憨的九斤姑娘,马誉嘉给人的感觉“一人千面”、个性迥异。若是有可能,还是想舞台上能重现马誉嘉的《江南女巡按》。眉宇间的“英气”、舞台上的“大气”,“谢瑶环”之不二人选!
越剧《汉文皇后》
裘锦媛饰窦姬
看了两次《汉文皇后》,无论是制作、还是演员功力、或是流派的魅力,都值得。金派弟子裘锦媛维持着一贯的稳定和水准,宁波场的“窦姬”比浙音场更加娴熟,尤其是前两场“少女感”丰富不少。裘锦媛表演中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其“人物情感的细腻和到位”,尤其是“认弟”和“祭弟”两折戏,情感充沛,唱腔张力十足。传统经典戏因为观众熟悉剧情,所以更多在于听唱腔、看表演,而裘锦媛的“窦姬”无论是金派唱腔的韵味,还是“以情动人”的表演风格,均可谓深深打动甬城观众的心。“以细微处见人物个性”,印象最深有两处。窦姬闻得贾大夫“为社稷力斩窦广平”时,一声“我为社稷谢贤臣”时,让观众瞬间破防。亲情和大义的纠葛、姐姐和国母的冲突,加之裘锦媛极富情感张力的语气,赚取观众诸多眼泪;另一处,窦广平饮鸩伏法后,定点光中裘锦媛那几声“哭”,有悲痛、有内疚、有隐忍,既有舞台的夸张、又有生活的体验、更有影视处理的细腻,画面感极强。做为流派弟子,裘锦媛有《碧玉簪》和《汉文皇后》,是幸福的;而做为经典传承剧目的演绎者,裘锦媛的能力和呈现是优秀的!
越剧《汉文皇后》
黄剑勋饰汉文帝
越剧《花中君子》
黄剑勋饰陈奎
本工尹派的黄剑勋,以《汉文皇后》中陈派的“刘恒”和《花中君子》中陆派的“陈奎”,收获宁波观众诸多鲜花、掌声和好评。男小生特有的阳刚和阳光,加上“陈派”小流派的“稀罕”、“陆派”广泛的观众基础,用天然舞台剧场经理唐丽君的话说,“黄剑勋在宁波的两场戏“人气”极高”。虽有宁波主场因素,但黄剑勋对人物的理解、刻画和区别,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汉文皇后》中,从“代王”到“汉文帝”,身份也好、年龄也好,都有明显的区别。乃至于“刘恒”前后身份不一,在唱腔声音的处理上也有着鲜明的差别;而《花中君子》中,“货”的少年感、赶考“书生”的书卷味、“八府巡按”的气宇轩昂,在有限的篇幅里均准确地呈现给了观众。此一刻,演员的“文化水平”于人物演绎的“理解”上,可谓得益良多。看过黄剑勋诸多大戏、折子戏,从尹派到陆派、范派、陈派、徐派都有涉猎,可谓浙越“宝藏男小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和舞台经验的积累,相信黄剑勋也是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刻。做为黄剑勋的忠实观众,折服于他《荆钗记
见娘》《杨乃武
密室相会》中的精彩演绎,剧目好、演员好、折子呈现的效果更好。浙越在年轻演员的培养上,“剧目选择”历来相当精准,若能舞台再现《荆钗记》《杨乃武》两部大戏,相信对浙越和黄剑勋都会是双赢的局面。
越剧《汉文皇后》
王楚然饰窦广平
做为男女合演的越剧团体,“女小生”王楚然好评亦多。《汉文皇后》中的“窦广平”、《花中君子》中的少年“李凤鸣”,尹派唱腔清而不浊,于传统韵味中保持住自己难得的声线特色,恍惚有绍百张琳的清亮感。可以说,王楚然的“演绎”是《汉文皇后》和《花中君子》中的亮点之一。两个剧目中,越剧名家赵志刚珠玉在前,再看青年演员王楚然演绎的“窦广平”和“李凤鸣”,却毫不违和;而在女小生特殊的声线基础上,王楚然的人物“少年感”更加分明。虽是男女合演团体中的“女小生”,但这两个剧目也让我们看到了浙越领导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一句话“有能力才有地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浙越甬城行三场演出让宁波观众看到了浙越的业务水准、浙越的领导气度、浙越的星光闪耀。“流派纷呈”下的“百花齐放”,必将载着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这一越剧航母驶向更辽阔、更锦绣之所在!
浙越甬上行:“流派纷呈,百花齐放”
冬日时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携传统经典剧目《汉文皇后》《花中君子》《祥林嫂》登陆宁波天然舞台,掀起天然舞台鄞州区“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精品剧目展演观剧热潮。
继宁波小百花、宁波甬剧团、鄞州越剧团、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十一台大戏轮番展演后,浙江越剧团三台越剧“传承”剧目赢得了甬城戏迷观众的如潮好评。而浙江越剧团也因青春靓丽的舞台呈现和男女合演的特色,为甬城观众留下了“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印象。
一、流派纷呈。
印象中的“流派纷呈”,最早来自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一台剧目囊括了越剧诸多流派的绝大多数;而浙江越剧团多年来的舞台呈现,更偏重于“浙派”风格,通俗一点就是越剧唱腔以“美”、“为人物服务”为基准,越剧的“流派”韵味稍有削弱。若干年后,浙江小百花从“流派纷呈”逐渐变成尹派、吕派的“一统天下”;而浙江越剧团致力青年演员培养,若干年后却最终迎来“流派纷呈”的可喜局面。从浙江越剧团到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浙越的舞台、作品风格貌似也在从明显的“浙派”风格向“浙派与流派共存、共兴”过渡。
越剧《巧凤》剧照
越剧《红色浪漫》剧照
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剧照
越剧《巧凤》《红色浪漫》《我的娘姨我的娘》等诸多浙越优秀作品,俱是“浙派”风骨经典呈现;周云娟、王滨梅、华渭强等浙越“最强音”,也是浙越集“大成”的优秀演员,无不身上有着“浙派”的标签。可以说,在剧目和人物处理得当的情况下,“浙派”同样深入人心,同样是风格的体现。包括越剧舞台“大满贯”得主茅威涛,很多人谓其尹派为“茅派”,实则也是尹派与“浙派”的融合体现。这其中,胡梦桥、顾达昌、陈国良等戏曲音乐家,功不可没。
但笔者同样对越剧的“流派”心存好感,毕竟越剧音乐更多的呈现是与流派宗师固有的特色相融而成。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根据自己的嗓音特色、表演特色选择和自己舞台气质吻合的“流派”学习,应该更能快捷地与“越剧”心性相通。而青年演员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基本也是先学习“老宗师”的经典之作。而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然就是“流派”的魅力。在“流派”的基础上,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然后在创作剧目中,融入浙江越剧“浙派”的风格,可能更适合浙越的青年演员。
于是在十一月底的天然舞台,我们看到了浙江越剧团“流派纷呈”的可喜一面。裘锦媛的金(采风)派、马誉嘉的吕(瑞英)派、王静、徐琼的袁(雪芬)派、黄剑勋的陈(佩卿)派、陆(锦花)派、潘凯成、王楚然的尹(桂芳)派、王炜佳的范(瑞娟)派、周(宝奎)派的王春燕,并不仅仅只是演唱流派,而是这些浙越的“新生代”演员在这些流派领域,放眼中国越剧界都可谓难得的“青年才俊”。加上浙越其他流派的优秀演员,傅(全香)派的谢莉莉、徐(玉兰)派的汪喜喜、尹(桂芳)派的汪舟格、吕(瑞英)派的刘丽英、王(文娟)派的王晴华、乃至同样兼唱尹(桂芳)派的黄剑勋等等,构成了浙江越剧团最耀眼的青年“明星”班底。省团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业务能力,不由让人对浙江越剧团“为之侧目”。
人道“十年磨一剑”,浙越领导层硬是在几年里为浙越磨出了一个“剑阵”。在感慨越浙领导“青年人才培养”策略的同时,浙越领导可能也要为如此数量优秀青年演员日后的舞台空间而“头疼”了。当然,做为观众最是乐意看到浙越青年“明星”演员一部接一部的新作,传统也好、原创也好,都是剧团的财富、观众的“眼福”。而在青年演员尚未达到王滨梅、华渭强当年“功力”之时,“流派”的因素切忌削弱。青年演员借着传统经典的剧目基础、借着老宗师的“流派”基础,更能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而剧团也可借用各位“流派”明星演员的个人特色,迎合不同“流派”观众的品味,开拓更为广阔的演出市场。
想起,以“竺派”为标签的南京越剧团,却培养了毕派“梅花”李晓旭;以“尹派”为标签的福建芳华越剧团,却成了目前张(云霞)派传承基地。剧团的“大气”和“胸怀”,不但助长了演员的成长,更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和支持。此次浙越《汉文皇后》中汉文帝刘恒的陈(佩卿)派唱腔,引起了宁波观众极大反响。从“这是什么流派”、“好象是陈佩卿唱腔”、“想起陈佩卿的《孔雀东南飞》了”、“多少年没有听到这唱腔了”到“浙江越剧团做了件好事”,可见观众的心中还是有着“陈派”的位置、而“陈派”的风韵同样让人享受。
陈佩卿老师做为浙江越剧团的“不朽”回忆,因其独特的唱腔风韵为观众所喜爱,《孔雀东南飞》《庵堂认母》等经典作品,为观众留下了诸多难忘的唱段。倘若时机合适,浙江越剧团能舞台重现陈派《孔雀东南飞》,再次唱响那脍炙人口的“惜别离”,该是何等的“风骚”。
二、百花齐放。
流派纷呈的结果,必将是“百花齐放”。从甬城三场演出看,马誉嘉、裘锦媛等演员正值舞台黄金期,而黄剑勋、徐琼、王静、王炜佳、潘凯成、王楚然等年轻演员正崛起,浙越“百花齐放”的时代已然来临。
越剧《祥林嫂》
王静饰祥林嫂
王静、徐琼两位袁派花旦,一位师承浙越李沛婕,一位师承上越方亚芬,放眼当今越剧界,年轻一辈袁派花旦里当属“翘楚”。王静艳若芙蓉、风流婀娜;徐琼质同松竹、朴素大方。王静唱腔圆润,表演灵动,闺门本色;徐琼唱腔沉稳,表演内敛,青衣风范。一台《祥林嫂》,两位袁派花旦抢尽观众眼球,此等“风骚”唯浙越独享。
越剧《祥林嫂》
徐琼饰祥林嫂
王静师承李沛婕,继承了李丽老师“舞台情感细腻、表演见长”的特点,还天赋惊人,嗓音华丽、圆润,唱腔辩识度高,第一时间听其演唱,会有“惊为天人”之感;徐琼师承方亚芬,继承了乃师唱腔质感之特点,表演上更有着鲜明的浙越特点,舞台情绪与人物个性交相辉映,颇有浙越影视化处理的“细腻感”。江浙沪无论哪个越剧团“两者得其一”,都是美事;更何况王、徐“袁派双姝”俱在浙越,实在是浙越之幸!做为观众,如果可以点戏的话,王静的《啼笑因缘》《西厢记》、徐琼的《天道正义》《风雪寒梅李三娘》,笔者表示很感兴趣!
越剧《花中君子》
马誉嘉饰陈三两
第一次看浙越的《花中君子》,因为“宗师”吕瑞英先生对马誉嘉的辅导、因为黄依群的导演,一直对马誉嘉的“陈三两”很有期待。11月27日天然舞台“验收”结果,马誉嘉收获一大批甬城粉丝。马誉嘉音色华丽、质感圆润,娓娓唱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舞台上单是听她的声音就觉是一种“美”,加上深受吕老和黄依群两位“大家”的浸润、指点,既有吕老“以唱腔刻画人物”的特点,又有黄依群对人物理解的独特处理,既有“传承”,又有“新意”,可谓是有别于其他剧团的“花中君子”。华丽的嗓音、端庄的形象、大气的台风,马誉嘉身上延续着浙江越剧团周云娟、王滨梅等艺术大家一贯的舞台风格,如果单是从这几点来说,马誉嘉实是浙越“大女主”的不二传承者。
当前越剧舞台,吕派花旦众多。一众年轻演员中,论唱腔的韵味、表演的深度、台风的大气、戏路的开阔,马誉嘉该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英气勃发的谢瑶环、还是颐指气使的高阳公主、或是品格高洁的陈三两、睿智娇憨的九斤姑娘,马誉嘉给人的感觉“一人千面”、个性迥异。若是有可能,还是想舞台上能重现马誉嘉的《江南女巡按》。眉宇间的“英气”、舞台上的“大气”,“谢瑶环”之不二人选!
越剧《汉文皇后》
裘锦媛饰窦姬
看了两次《汉文皇后》,无论是制作、还是演员功力、或是流派的魅力,都值得。金派弟子裘锦媛维持着一贯的稳定和水准,宁波场的“窦姬”比浙音场更加娴熟,尤其是前两场“少女感”丰富不少。裘锦媛表演中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其“人物情感的细腻和到位”,尤其是“认弟”和“祭弟”两折戏,情感充沛,唱腔张力十足。传统经典戏因为观众熟悉剧情,所以更多在于听唱腔、看表演,而裘锦媛的“窦姬”无论是金派唱腔的韵味,还是“以情动人”的表演风格,均可谓深深打动甬城观众的心。“以细微处见人物个性”,印象最深有两处。窦姬闻得贾大夫“为社稷力斩窦广平”时,一声“我为社稷谢贤臣”时,让观众瞬间破防。亲情和大义的纠葛、姐姐和国母的冲突,加之裘锦媛极富情感张力的语气,赚取观众诸多眼泪;另一处,窦广平饮鸩伏法后,定点光中裘锦媛那几声“哭”,有悲痛、有内疚、有隐忍,既有舞台的夸张、又有生活的体验、更有影视处理的细腻,画面感极强。做为流派弟子,裘锦媛有《碧玉簪》和《汉文皇后》,是幸福的;而做为经典传承剧目的演绎者,裘锦媛的能力和呈现是优秀的!
越剧《汉文皇后》
黄剑勋饰汉文帝
越剧《花中君子》
黄剑勋饰陈奎
本工尹派的黄剑勋,以《汉文皇后》中陈派的“刘恒”和《花中君子》中陆派的“陈奎”,收获宁波观众诸多鲜花、掌声和好评。男小生特有的阳刚和阳光,加上“陈派”小流派的“稀罕”、“陆派”广泛的观众基础,用天然舞台剧场经理唐丽君的话说,“黄剑勋在宁波的两场戏“人气”极高”。虽有宁波主场因素,但黄剑勋对人物的理解、刻画和区别,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汉文皇后》中,从“代王”到“汉文帝”,身份也好、年龄也好,都有明显的区别。乃至于“刘恒”前后身份不一,在唱腔声音的处理上也有着鲜明的差别;而《花中君子》中,“货”的少年感、赶考“书生”的书卷味、“八府巡按”的气宇轩昂,在有限的篇幅里均准确地呈现给了观众。此一刻,演员的“文化水平”于人物演绎的“理解”上,可谓得益良多。看过黄剑勋诸多大戏、折子戏,从尹派到陆派、范派、陈派、徐派都有涉猎,可谓浙越“宝藏男小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和舞台经验的积累,相信黄剑勋也是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刻。做为黄剑勋的忠实观众,折服于他《荆钗记 见娘》《杨乃武 密室相会》中的精彩演绎,剧目好、演员好、折子呈现的效果更好。浙越在年轻演员的培养上,“剧目选择”历来相当精准,若能舞台再现《荆钗记》《杨乃武》两部大戏,相信对浙越和黄剑勋都会是双赢的局面。
越剧《汉文皇后》
王楚然饰窦广平
做为男女合演的越剧团体,“女小生”王楚然好评亦多。《汉文皇后》中的“窦广平”、《花中君子》中的少年“李凤鸣”,尹派唱腔清而不浊,于传统韵味中保持住自己难得的声线特色,恍惚有绍百张琳的清亮感。可以说,王楚然的“演绎”是《汉文皇后》和《花中君子》中的亮点之一。两个剧目中,越剧名家赵志刚珠玉在前,再看青年演员王楚然演绎的“窦广平”和“李凤鸣”,却毫不违和;而在女小生特殊的声线基础上,王楚然的人物“少年感”更加分明。虽是男女合演团体中的“女小生”,但这两个剧目也让我们看到了浙越领导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一句话“有能力才有地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浙越甬城行三场演出让宁波观众看到了浙越的业务水准、浙越的领导气度、浙越的星光闪耀。“流派纷呈”下的“百花齐放”,必将载着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这一越剧航母驶向更辽阔、更锦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