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半把剪刀》,我的那些“金娥”们......(一)

标签:
半把剪刀钱后吟王锦文张海波甬剧 |
分类: 心情笔语 |
http://s10/mw690/001mKZktzy7lp0Mttd779&690
甬剧《半把剪刀》
学习甬剧表演八年,弹指一挥间。
期间也主演了若干大戏,既有《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借妻》、《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传统经典剧目,也有《呆大烧香》、《双投河》等滩簧剧目,更有《甬港往事》、《小城之春》、《雷雨》这样有着一定人文内涵的现代剧目或是创作剧目。
回首想来,许多趣事、往事,颇为亲切。
因为《半把剪刀》饰演“曹锦棠”的关系,每次演出都会被朋友们打趣,“今天又强奸了谁啊?”于是我细细回忆了一下,却原来我竟然“拥有”过那么多的“陈金娥”。从二十出头,到年近七十;从专业“梅花”到乡间大妈,不一而足。
今天先来说说我的那些“金娥”们!
第一个“陈金娥”
踏足甬剧舞台,第一位“陈金娥”竟然是最重量级的甬剧掌门人、“梅花奖”王锦文老师。也因为与她的这一次搭档,才让我下定决心开始接触甬剧。
http://s13/mw690/001mKZktzy7lp0OIAyM7c&690
实验甬剧《小城之春》
因为一次文化启动仪式,锦文老师需要找一位业余的甬剧票友和她合作一段《半把剪刀》选段,然后就找到了我。那时我尚未踏足甬剧舞台,还在宁波唱着我的尹派越剧。关于甬剧的“交集”,只是现场看过一场《典妻》。当然,因为一次《典妻》,却拓宽了我对甬剧的理解,原来甬剧可以这样演、可以这么美。先入为主的“乡土气”,因为《典妻》,而改观、而肃然起敬。
http://s16/mw690/001mKZktzy7lp0SZcyHcf&690
传统甬剧《借妻》
滩簧《呆大烧香》
六分钟的一段《半把剪刀》,我唱了五分钟,而锦文老师只唱了一分钟。这个唱段变成了她一个“梅花奖”来配我,令我很是感动。感动她的无私、感动她的大气。之后,她说“你们年轻人越剧搞得不错嘛,既然都是宁波人,方言上没有问题,可有兴趣接触一下甬剧?也为宁波家乡戏做点事情嘛。”于是,因为这一次合作、这一次交流,促成了这些年甬剧舞台上的钱后吟。这之后踏足甬剧舞台、成立小堇风甬剧团、多次赴央视录制节目、赴香港演出,乃至和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合作创作,与“梅花奖”联袂主演《呆大烧香》、《甬港往事》、《小城之春》等原创剧目,皆因当年那一小段六分钟的《半把剪刀》。
http://s8/mw690/001mKZktzy7lp12xMUv27&690
http://s1/mw690/001mKZktzy7lp12RXVuf0&690
原创甬剧《甬港往事》
相师说我命中多贵人,我想王锦文应该算是这些年我甬剧舞台上的“贵人”吧!
合作最多的“陈金娥”
十数位“陈金娥”虽然都水灵、漂亮,但合作最多、最默契的,还数十多年来越剧、甬剧“双下锅”的“旦旦”美女。
http://s12/mw690/001mKZktzy7lp14OV2Hdb&690
甬剧《半把剪刀》
从当年越剧舞台《家》中“高觉新”和“梅表姐”、越剧《杨乃武》中“杨乃武”和“杨淑英”,到甬剧舞台《半把剪刀》中“曹锦棠”和“陈金娥”、《杨乃武》中“杨乃武”和“小白菜”、《双玉蝉》中“曹芳儿”和“沈梦霞”、《田螺姑娘》中“田螺”和“谢端”,多年的合作也促成了默契的节奏。因为彼此舞台艺术水准的接近、因为彼此心里会为对方考虑,每一次演出,都可算是一次享受。
http://s4/mw690/001mKZktzy7lp16gJQDf3&690
越剧《家》
最最怀念越剧《家》时的“情感”,因为《家》互相了解、因为《家》产生“情愫”、因为《家》情同兄妹。十数年过去,当年叫“大哥”,现在还叫“大哥”,只缘由那份不变的“信任”。想想也是,对的人就是对的人,无需解释,一个称呼就是一种态度。
http://s2/mw690/001mKZktzy7lp17NeVja1&690
甬剧《半把剪刀》 “陈金娥”
在大戏《半把剪刀》中张旦恒饰演十八年后“陈金娥”,而我则是由少年贯穿到中年的“曹锦棠”,后半场两人的对手戏并不多,但就凭“法场辩仇”时那少得可怜的对手戏份,还是能让两人在“一俯一仰”的造型中,通过白口和眼神,了然“压轴”戏份的精彩。
http://s2/mw690/001mKZktzy7lp19hbvH81&690
甬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虽然大戏中张旦恒出演中年“陈金娥”,但在诸多重要场合的合作,我们还是以“银妆玉镂雪花飞”中的经典少年CP与观众见面。无论是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还是“中国梦 梨园情”名家名票展演、宁波市甬剧艺术节展演等等。以至于有的演员会偶发牢骚,“为什么重要场合都是大脸金娥?”但凭句良心话,张旦恒生活中是“大脸”,舞台上就是光彩,而且还是那种“惊艳”的光彩!说我偏心也好、说我对她特别好也罢,就当我是好“大脸美女”这一口吧!
师长版“陈金娥”
踏足甬剧舞台固然是因为王锦文老师的一次合作和交流为契机,但真正的启蒙老师还是张海波老师。
http://s1/mw690/001mKZktzy7lp1aNPkQ90&690
甬剧《半把剪刀》
张海波师从甬剧名家曹定英先生,当年曾是姜山甬剧团的当家花旦,虽然中间离开甬剧舞台若干年,但她韵味醇厚的唱腔和细腻神传的表演,不是一般业余演员能够比拟的。三十多年前,上海堇风甬剧团范素琴老师和金刚老师,给年轻的姜山甬剧团演员的启蒙,让她们一辈子有着别样的味道。
http://s2/mw690/001mKZktzy7lp1c2O7ne1&690
传统甬剧《借妻》
和张海波老师合作最多的是甬剧《借妻》,她的沈赛花、我的李成龙,也就是这个戏,让我领会到了上海“堇风腔”的不凡风采。虽然,我学不到金刚老师的百分之一,但却因为学习初期“堇风腔”的浸淫,而受益非浅。之后和张海波老师合作的《半把剪刀》,因为年龄关系,她饰演十八年后“陈金娥”,虽然对手戏不多,却很能感受到她表演的激情和投入。
http://s16/mw690/001mKZktzy7lp1diLyT0f&690
传统甬剧《借妻》
在甬剧资料匮乏的那些年,如果当初不是张海波老师给予我了解“堇风腔”的机会,也许业余甬剧这条路,我不会走得那么久。有的人是因为一个演员爱上一个剧种,有的人是因为一台戏爱上一个剧种,而我可能是因为一种唱腔,才真正爱上了一个剧种。感谢堇风的先人们,创造了如此美妙的音乐;感谢张海波老师让我接触了如此清雅朴素的甬剧“堇风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