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2011年第1期
越剧科学发声方法给演员带来福音
张传强
“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四功”,
“唱”名列首位,可见其重要性。然而,不少演员武功和身段表演都非常好,但一张嘴说话,特别是唱,会令你不敢恭维。嘶哑的声音、声嘶力竭的状态,令人无不为之惋惜!这类演员艺术前景一般都不会很乐观,要么改行,要么退居二线,很难成为名角。也有不少曾经是一线的演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声音塌中,吃老本,声音破了,气息不行了,观众听了受累,只好过早地转行或退下来。相反,有好的嗓子、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优美的唱腔,很快就会踏上名家之途,艺术生命力也在延续。正如杭州越剧院的侯军院长所说,“一百万买不到一条好嗓子,好嗓子加上好方法,演员就会受益一辈子”!http://s14/middle/4aa63f31gb7f62d93b03d&690
陈雪萍、谢群英演出《新狮吼记》
http://s8/middle/4aa63f31gb7f62d9fdef7&690
石惠兰演出《大道行吟》
戏曲院校的学生接受的一般是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即老师唱一句,学生模仿一句。老师是戏曲科班出身,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发声习惯,用自己的一套发声体系来教学生;也有些老师虽然自身发声位置比较好,是科学的演唱方法,但是缺乏对发声原理和机能的研究,难以纠正学生的发声毛病;而有些老师更多的是教授韵味和行腔,却无法解决学生的发声问题。所以很多戏曲演员演唱艺术生命不长久,到了四十多岁,声音就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出现声带病变等情形,这正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所致。四十岁左右是戏曲演员的黄金时期。此时刚刚功成名就,本应该是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可偏偏有很多演员嗓子频频出现问题了。在部队文工团从事过十多年声乐工作的侯军院长深感这种现象对于演员自身以及剧团发展带来越剧科学发声方法给演员带来福音危害的严重性和解决此问题的紧迫性。她曾先后请了好几位声乐教授来为演员上课,但是由于声乐和戏曲的发声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收到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那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为戏曲演员的演艺生涯保驾护航呢?在著名戏曲导演杨小青的推荐下,侯军和广西艺术学院退休教授翁思杰两人通过五年多锲而不舍的良好合作,为越剧界乃至戏曲界闯出了一条戏曲声乐教学的新路子,也可称为“越剧发声的一场革命”!
2005年4月,在上海越剧院的一个专场演出上,经过翁思杰科学发声指导的演员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就这样,越剧科学发声的教学研究正式在杭州越剧院起动。
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总是有一个过程的,杭州越剧院的演员们也不例外。她们当中,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跟翁教授上课,有的先做旁观者,有的担心会把原来学来的越剧韵味丢掉,有的甚至是不予理睬,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也存在着不少反对之声。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并向全团进行业务汇报,公认每一个上课的演员都有较大的进步。侯军院长认定翁思杰教授就是自己苦苦寻找多年的越剧声乐老师,坚持和翁思杰长久合作。
翁思杰教授自小酷爱越剧,为了搞好越剧科学发声的教学研究,她认真研究越剧各个流派的唱腔,领会其中的艺术精髓,结合长期的声乐教育,将两者融会贯通,既精通声乐,又是越剧唱腔专家。对演员进行声乐元素训练,打开她们的各个共鸣腔,教会她们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也结合演员的角色创造进行指导,以达到声音通畅、明亮、集中、共鸣丰富,并做到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声情并茂。侯军院长不断地鼓励年轻演员多上课、多钻研。“戏曲声乐教学”的任务是教授学生掌握一门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特色鲜明、韵味隽永、刚柔相济、收放自如,符合各剧种各行当各流派演唱风格的科学发声方法。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用科学正确高效的发声方法唱戏。经过侯军和翁思杰的密切配合,“戏曲声乐教学”的越剧科学唱法在杭越的演员中逐渐地引起了反响。
杭州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雪萍,在没有跟翁思杰教授上课前,嗓子很不耐唱,容易出现嘶哑状况。在冲刺梅花奖的三年多时间里,陈雪萍主动积极参加翁思杰教授的声乐培训。翁教授根据陈雪萍的具体情况,为其寻找适合的发声方法,将原先稍野一点的唱腔,训练到气息畅通、唱腔儒雅柔美。因为顺利夺取了中国戏剧梅花奖,陈雪萍深感翁教授的科学发声方法给她的莫大帮助,所以她迄今还常常找翁教授上课,继续毫不含糊地学习研究唱腔。
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主演《大道行吟》孔子一角,并获得优秀演员奖的杭州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石惠兰,在厦门连续两天的演出后非常开心地对侯军院长说:“我的嗓子一点都不累!”在没跟翁教授上课之前,《大道行吟》每演一场,石惠兰都觉得非常吃力,声音很容易哑。原先,石惠兰也未学习什么声乐发声方法,她认为自己也唱了二十多年越剧了,没有必要再去学声乐。饰演孔子一角后,每演到最后一场,就会声音嘶哑,感觉力不从心。侯院长对石惠兰说:“你去翁老师那上堂课。”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了翁教授的课堂。在翁教授那里,石惠兰尝到了科学发声的甜头,进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越剧科学发声的训练中。
青年演员吴素飞、缪海洁,刚进团时,在团里属于嗓子条件较差的,特别是唱腔尤为落后。嗓音不亮、韵味不足,离字正腔圆相差甚远。因为嗓音沙哑,大家开玩笑说吴素飞是黄沙车、莎士比亚。可贵的是她俩都非常用功,主动找翁教授排课,认真学习、研究。经过翁教授的悉心教导,她们五年来从不间断、不折不扣地努力付出,两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越女争锋大赛中,吴素飞获得金奖,缪海洁获得银奖。
在宁波的一次商业演出中,由于是一天两场《盘夫索夫》,为了减轻主演谢群英的负担,院里临时决定由缪海洁主演“盘夫”。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和梅花奖演员在同一出戏中分演同一角色,可见缪海洁的压力之大。戏结束后观众的掌声见证了缪海洁此次演出的成功。
2010年杭州越剧院专门为青年演员打造的一出轻喜剧《唐伯虎与秋香》,近年来业务上进步飞快的吴素飞在剧中扮演一号人物唐伯虎。这是她参加翁教授越剧声乐培训以来又一次成功的例证。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翁教授在杭州越剧院培养了不少出色的演员,她们从年终考核不敢开口唱,到现在独立上台担任主角,并得到观众和领导、同事们的认可。而且,几乎每一个演员都可以参加独唱演出。正因如此,一些行内外人士才说杭州越剧院的整体演唱水平在全国越剧专业院团中目前已位居前列!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亲自请翁教授为自己上课,受益匪浅,于是也常常请翁教授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演员们上课。著名甬剧表演艺术家王锦文也多次请翁教授为自己和宁波甬剧团的演员们上课。“戏曲声乐教学”在杭州越剧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两位发起者都既是声乐的专家,也是越剧的行家。翁思杰教授认为越剧发声的科学性标准是:
1、
老年观众认可是地道的。
2、知识青年认为是好听的、喜欢的。
3、声乐界专家学者觉得是科学的。
目前,翁思杰教授的“戏曲声乐教学”已遍及越剧、甬剧、滑稽戏、晋剧等剧种,但翁教授仍以杭州越剧院为教研基地,因为这里有她工作上的知音、合作伙伴——侯军院长。相信在她们两人的合作下,这一场“越剧发声的革命”会走向更广阔的成功之途,为越剧演员带来福音,为广大戏曲演员艺术生命力的延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