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唱体会(1) 练唱《打虎上山》

(2009-03-25 21:19:55)
标签:

杂谈

分类: 京剧发声方法

学唱体会(1) 练唱《打虎上山》

    《打虎上山》难在开口就是高音拖腔,如果不讲发声技巧靠蛮力气唱,“穿林海、跨雪原”就把嗓子消耗完毕,到“气冲霄汉 ”的“汉”便卡喉了。有一通俗歌星在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节目中便出现这一情况,现场十分窘迫。

  出于对这段唱的喜爱,我是在学唱两年即05年苦练了个把月,怎奈“穿林海、跨雪原”靠力气整出来后,到“气冲霄汉 ”的“汉”要不卡住,要不变虚声,要不变直声喊,长拖腔拖不下去。用自己摸索的诸如用提气、沉气、猛吸一口气,什么方法、姿势都用过,统统失败。是嗓子天生不行?可俺不信邪,一心认定嗓子有极大可塑性,只怨我的方法不对,技巧没掌握。先战略退却,搁一搁,到一定时候再来挑战。

  之后我一直观察别人唱打虎上山的方法。发现《智取威虎山》(VCD)童祥苓唱的时候极为轻松,没象我这样好象是在干体力活般用力。观察过几位能唱这段的票友,如衢州的卢先生,俺们票房的陈先生、施先生,也是如此。而电视上于魁智、关怀、耿其昌、杜镇杰、李军、王平、谭孝正、严阵、何澎、杨乃彭等京剧名角和川剧演员、歌唱演员演唱这一段时的口型、气息都是我关注的重点,在学习领会的同时,居然也发现一些小情况,如有的由于嗓子太好,反而唱得过于轻松,显不出气势;有的唱真声过多,有时稍嫌费力;有的到“间”字位置一下没找准,出现一点不足。不过,这一段在清唱时还看不出演员的功力,真正的功力考验要在实况演出体现,特别是演全场的。因为从“定计”到“打虎上山”开唱,演员是边换边唱的,有的演员有时唱“汉”也有用“哪”助力的;还有的拖腔使人有点提心吊胆。这使我感到,唱这段不易,唱好更不易啊。我看过这段现场演出的是黑龙江省京剧院的折子戏,从"深山问苦"开始至"打虎上山",该院文武老生关胜利先生,虽年过半百,但唱这一段边唱边舞,十分自如。

   我想,如果这段能轻松唱出来了,那么驾驭高音的技巧也就有点水平了,同样,如果有较好的技巧,这段也肯定可以唱出来的。08年8月份,俺又开始练唱这段。每天先唱其它段子,最后唱这段,唱不唱得过无所谓,权当练嗓子!

    练唱这段主要是“霄汉”和“人间”两处是个难点。俺一般跟唱童先生3-4遍,再视情用伴奏唱1-2遍。

    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学唱老生的周六下午在票房用唱卡拉OK伴奏京剧,我都要来上几遍打虎上山。不知不觉,碰巧有时竟能生硬的过去,尽管是挤着嗓子呐喊出来的,但仍令俺信心倍增,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浑身顿时增添无穷力量!

    我没统计,但估计一下,按每天来两次计算,练这段大约有300、400遍了,每次我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唱不出无所谓,唱上更好。由于信念坚定,能够经常反省检讨自己,好象近期有些成效——成功率比较高,虽然音色不好听,声音要么挤、要么有些虚。

  总结学唱中走弯路(目前还未完全找对)的教训,我感觉现时在演唱时有几点要注意——不过这只对我有可能有点用处(因为每个人的发声方法上存在问题都不一样滴,只能自己琢磨)。由于老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又会冒出来,需要不断修正,不断采取新的纠正办法。

     一、要发扬“打虎上山”的精神,始终要有能拿下这段的信心和决心;

    二、不使蛮力气。要外松内紧,用心劲。喉头没有一点劲,越紧张越卡壳。

    三、讲究技巧。“贴着咽壁吸着唱”,特别是大牙要始终打开,以上下腭为分界线,上腭以上是往上的劲;下巴+脖子+肩背后腰意念上要浑然一体,是向下的劲;这样发自丹田的气息才能形成气柱,从后半扇上去打到嗓子眼再从后脑上去。

 

附:《迎来春色换人间》唱词: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色换人间!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

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剿匪先肥土匪扮,

似尖刀插入威虎山。
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

壮志憾山岳,雄心震深渊
再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
捣匪巢定叫他地覆天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