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秦腔花脸声腔与京剧花脸声腔的差距

(2008-05-23 19:57:2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京剧发声方法

剧种之间发声方法的比较极有意义,但这方面的文章很少。下面转发李志翔先生的文章

 浅谈秦腔京剧

                            花脸声腔的差

浅谈秦腔花脸声腔与京剧花脸声腔的差距浅谈秦腔花脸声腔与京剧花脸声腔的差距

    早在五十年前,著名艺术家马健翎先生就多次谈到秦腔花脸声腔必须改革,他主张秦腔花脸向京剧、晋剧花脸宽厚纯净的声腔学习,并亲自模仿京剧花脸的唱法和咬字吐字的技巧,启发演员摸索出一条秦腔花脸声腔造型的新路子。事实证明马健翎先生的方法是科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不科学的声腔不存在任何缺陷美的价值,理所当然的应当予以改革。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曾经苦思觅想,想为我们秦腔花脸的声腔找一条新路子,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好的办法。这样就加剧了我早己萌生的向尚长荣先生学艺的愿望,我仰慕先生的表演风格,更倾佩先生的艺风艺德,几经周折我终于在20057月叩拜尚长荣先生为师。在先生的教诲下,我知道了秦腔花脸声腔与京剧花脸声腔的差距,明白了秦腔花脸声腔发展的道路,更使我懂得了自己应该如何演戏、怎样做人,跟先生学艺是我终生无悔的选择。下面我就先生的教诲和自己的感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秦腔花脸声腔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千生万旦,一净难见。这是人老几辈对秦腔花脸行当的总结。无论专家同行或秦腔爱好者,只要提起秦腔花脸行当,都对张健民的念白、田德年的唱腔、刘茂森的做工赞叹不己。正是他们将把秦腔花脸的唱腔、念白和做工水平推向了高峰。遗憾的是他们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超人的声腔艺术都未能在理论上作以总结,发扬光大。我在尚先生的指导下,认真地总结了秦腔花脸的声腔。我认为秦腔花脸的声腔与其它行当的男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特点:

一、声音宽厚雄劲、庄重刚健、大方流畅、沉稳苍劲。高音清亮,中音丰满,低音浑厚。属于大管型的演唱。

二、花脸的声腔能调动所有共鸣腔体,尤其是上部的鼻腔、下部的胸腔共鸣,有力地支持着声音,并增强了音量。

三、演唱时声音反射点大,并依赖于强大的气息柱为动力。

例如在《铡美案》里往往包公刚刚一开口就能博得台下的掌声,这是因为花脸的声腔能体现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正因为秦腔花脸的声腔有这些显著的特点,因而可以说它是秦腔声腔的代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秦腔花脸的声腔存在着诸多弊端,音色嘶裂、声音沙哑、字混音浊、粗糙刺耳。我认为这种发声方法既违背了人体发声的规律,音质又不可取。但目前有些演员仍然延续了秦腔花脸声腔中错误的发声方法。这是因为传统唱法中不科学的发声方法首先在于演员和观众都养成了欣赏习惯上的错觉。过去人们认为秦腔花脸的扮相意味着粗犷,声音也应该嘶嘶裂裂,与众不同,再加上强烈地声,这样花脸的就统一了。然而这种声音只有靠强行挤压喉咙才能憋出来,演员从心理上就把声音的位置放在喉头。这种方法世代相传,久而久之就误以为花脸行当就是喉咙卡着唱戏,发声位置从次就选择错了。比如《斩单童》里呼喊一声梆帐外一段,本来就节奏快,再由于演员采用这种错误的发声方法,观众就只能听见音而听不清字,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演出效果。实际上卡住喉咙以后,咽喉腔的腔体缩小,发音管也就窄小了,由舌根引起的连锁反应产生下压力,发音管就缩知了,卡和压的作用就造成了一个狭窄的咽喉腔,在演唱时又用强大的气浪冲击,这样就迫使声带在无法调整长短的情下急于挡住气息,因此就发生了声带边沿的碰击和摩擦,出的声音破裂嘶哑,音色充满了了杂质。这就是传统演唱呼不科学的发声法导致的音色、音质不圆润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就是我们秦腔的花脸行当通常都在强调音,这是一个大的弊端。喘乃哮喘也,它是声音发出的底音气息进入喉室后由于卡喉引起肌肉的抖动而发出的肌0挤压的声音。我们可以想象一只有裂纹的哨子再套上一根a气的管子,它吹起来发出的声音能悦耳动听吗?再就是卡喉的演唱方法不但会出现不纯的音色,而且反会出现更多的杂音成分。这样既渲染和扩大了杂音的音量,又会使演唱者的外形出现仰头、伸脖、推下巴等不正确的姿势,直接影响到演员表演的发挥。由于卡喉的唱法的声音是强行挤出来的,字音就交待不清。咬字死、吐字快,出声猛、音在口腔中过度短促,沙哑的声音就淹没了一切,更谈不上语意的交待和声音的造型。只有一个劲、一种味、一种音色,这种枯燥、单调的声音根本体现不出以语言美为标志的戏曲的声腔美。我们时常会看到那位演员的台架走形、唱腔是音包字都和这些不无关系。所以卡喉的唱法不光导致演员发声器官的错误运动,而且呼吸方法也是错误的,这些都是秦腔花脸声腔的弊端所在。

 

                     京剧花脸声腔的特点

 

京剧花脸的声腔造型也属于宽厚宏昌、气势磅礴,它的声音振动面积、发音管体以及共鸣腔的调节力,气息流量也远远大于其他行当。但它何以能有别于秦腔花脸的声腔而达到通透四壁、赏心悦耳、沁人肺腑、绕梁三日的艺术效果呢?我认为京剧花脸的声腔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找准了发声的位置,在演唱时口腔的后部分必须大开,好象软腭前后悬挂着一个无形的圆形物体,造成软口盖上举并收缩,以打开鼻咽腔通道。待口咽腔扩大以后,发音管上下形成一个较大的空室。忧如举起一把声音之伞,在胸腔共鸣的支持下产生强大的声浪和浑厚的声音,而这种声音里有一种犹如从瓮里喷出的共鸣音,由演员自由支配来表达唱词的喜、怒、哀、乐,从而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

由于京剧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所长,所以京剧花脸的声腔造型更是走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西洋的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路子,使京剧花脸的音色圆润、音质纯正。而这种声腔造型由尝试到定型虽然时间不长,但很快被观众所接受。从而成了京剧花脸演唱定型的声腔造型。

再就是京剧花脸行当特别注重共鸣调节的作用。和秦腔一样,京剧的花脸同样是宽宏厚实的大声浪,即口型大、反响点大。但京剧花脸不象秦腔花脸那样滥用降音喘音,它根本不使用喘音降音。而在保持音色圆润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共鸣调节作用,以至影响到各个共鸣体的容积,形成一个大发音管。在鼻腔与胸腔共鸣的支持下,唯花脸独有的声型。而这种声腔造型不但使京剧花脸的声腔显得圆润、浑厚、顺耳,而且做到了豪放而不刺耳、粗犷而不粗野、高亢而不吼叫。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包龙图打坐书开封府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秦腔花脸应该向京剧花脸学习什么

 

     尚先生曾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戏曲界有句行话叫:挤口咽努,越唱越苦。他同时指出花脸演员应该对唱腔进必要的艺术处理,提高声腔的文化品位。而什么是品位?就是声情并茂,其音韵要让观众爱听,而不是强刺激。秦花脸的演唱难度大,它粗犷、高亢、刚劲。但粗犷不等于粗野,高亢更不是吼喊。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是摆在我们戏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通过先生的指导,我认为秦腔花脸的声腔要圆润耐听,首先要学习京剧的创新精神。京剧的声腔在发展的过程中敢于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地借鉴徽剧、汉剧、秦腔等兄弟剧种的声腔来丰富自己。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音位置,再通过不断吸收有益于自已发展的音乐成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造型。
    
其次,我们要学习京剧花脸科学的发声方法京剧的不脸的声腔最大的特点就是找准了发音位置,在民族唱法的础上揉合了很大成分的美声发声方法。而这种科学的发声让演员运用起来自然流畅,观众听着既浑厚圆润又刚劲有力,显得大方流畅、细腻隽永。

其三,我们要学习京剧花脸声腔对观众的引导作用。一剧花脸的声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不断地受到过不少人质疑,但他们不一味的迁就,而是正确地引导,和观众进心灵上的交流,最终获得了成功。反观我们秦腔,台下一掌台上就收不住,嗓子越拔越高。例如同样是一出戏,秦腔叫《斩单童》,京剧叫《锁五龙》,两种声腔的处理不同,产生的效果就出现了强烈的反差。

当然我们学习京剧花脸声腔是要学习其科学发声路子,而不能按部就班。如果用京剧的发音来唱秦腔,那就消去了秦腔的豪放。我们应当向兄弟剧种学习,细心揣摩、领悟,经过声腔的处理,秦腔花脸同样可以唱得圆润而耐人寻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