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周边地市票房 |
永嘉县应坑乡的应界坑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戏剧村。村里现在共有6个剧团,其中5个为以演瓯剧为主,兼唱京剧的剧团,1个是木偶剧团,演职人员300余人,将近一半为本村人。全年6个剧团在温州、台州、丽水和福建福鼎等地演出2000多场,收入逾200万元。
▲今年70岁的叶月娥是应界坑木偶艺人。她与丈夫、
儿子、媳妇操持着一个木偶剧团
应界坑共有723户人家,人口近3000,分为两个行政村,位于永嘉县北部的大山里。以前不通公路的时候,到离得最近的集镇,翻山越岭也要走3个多小时。在这样一个偏僻闭塞的山村里怎么会产生那么多剧团?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喜爱唱戏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奔应界坑而去。十分凑巧,无意中正碰上了村里在唱大戏,采访进行得很顺利。与别的地方不同,应界坑不是在春节,而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要请剧团唱三天大戏,每天的下午、晚上各一场。这几天,在外地谋生的应界坑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村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今年演出的是本村的一个剧团,叫永嘉春蕾京瓯剧团。
应界坑人喜欢用应界坑是“温州乱弹”的发源地来说明为什么本地有那么多人唱“乱弹”。“乱弹”是中国传统地方戏中的一大剧种,浙江有绍兴、金华和温州三大乱弹。“温州乱弹”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南戏故乡——温州如今仅存的一个本土剧种,唱腔高昂粗朴,念白由温州话和普通话结合而成,1959年改称瓯剧。
当然,“温州乱弹”究竟发源何处尚需专家学者考证研究才能确定,但应界坑素有唱戏传统习俗的确是事实。据族谱记载,应界坑人最早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就由一个叫麻庆连的人创建过一个戏班,名叫“老寿昌”,距今已有300多年。老人说,上个世纪50年代,村里大部分的人都会唱“乱弹”,无论是孩子放牛,或大人干农活,都会哼上一些“乱弹”。当时有应界坑的公鸡打鸣都带有“乱弹”腔的说法,用来形容唱“乱弹”之普遍和影响之大。
“文革”十年,“乱弹”遭批判、禁止,人们不敢再在公开场合传唱,“乱弹”一度衰败。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乱弹”又开始在应界坑兴盛起来。这时候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村民们不再将“乱弹”只作为一种忙完农活后的娱乐消遣,开始把它当作谋生致富的手艺。1986年,应界坑村第一个拥有国家颁发演出执照的剧团诞生,开始在永嘉和周边地区演出。慢慢的,剧团越办越多,演戏成为应界坑村的一大收入。我在村里看到,春蕾剧团的团长麻福庆家盖起的三层楼,是村里目前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墙体上悬挂着的空调室外机,在山村里十分惹眼。
今年65岁的麻福地可说是应界坑“乱弹” 响当当的领军人物。他从15岁开始学戏,先后在永嘉县的数个瓯剧团里担任过团长,1986年在村里创办了自己的瓯剧团,现在应界坑其他4个瓯剧团的团长都曾经是老麻的学生,先在他的剧团爬摸滚打成熟后,再自立门户。老麻年轻时扮演“小生”,现在在舞台上演“老生”。他的3个儿子也都在从事瓯剧艺术,大儿子、二儿子在温州市瓯剧团,一个是司鼓,一个唱“花脸”,三儿子在一个民间剧团。麻福地除了带着自己的剧团奔波演出外,空闲时还做一些“温州乱弹”资料的收集整理。他收集汇编了“温州乱弹”的《八仙曲本汇集》,现在又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清朝至今温州地区戏剧班社、剧团的名称等资料。
▲麻福地正在收集整理从清朝至今温州地区戏剧班社与剧团的资料。
在应界坑,“温州乱弹”的传承带有一定的家族色彩,大多喜爱“乱弹”最终走上从艺道路的人都是受家人影响。如福财京瓯剧团的团长麻福周自己迷上“乱弹”后,将弟弟麻福庆带了起来,如今兄弟俩一人拥有一个剧团。今年30多岁的麻王子芳,嫁给麻福庆后不仅自己演起了“乱弹”,还把4个妹妹也培养成了剧团里的青衣和花旦。现在,五姐妹被村里人称为应界坑“温州乱弹”的五朵金花。
▲麻福周是福财剧团京瓯的团长,在演出中也常要打杂,哪里需要人手就出现在哪里。
▲应界坑“温州乱弹”的五朵金花:老大麻王子芳、老三麻金丽、老四麻春丽、老五麻春丝,那天缺了老二麻王东芳。
▲从小开始练功。
▲村中的古戏台。
▲村中古亭里,村民们自娱自乐。
采访一直持续到夜里。九点多钟了,村头祠堂里的大戏唱得正酣,高亢圆润的瓯腔在寂静的山谷里传得很远很远。习习凉风中,我与麻福地、麻福周、麻福庆三位剧团团长和村支书麻玉平坐在屋外交谈。他们说,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民间剧团演出的需求在增大,应界坑剧团演出的场次逐年增加,名气也越来越大,剧团会越办越好。
?/P>
2006年5月6日,在市区桥儿头菜场一较大的老人活动场所,该剧团粉墨登场。现场只见演员们各显神通。特别在打斗戏里,演员们交手击拳、棒来刀往、腾空跳滚的台上功夫、造型技术和艺术亮相,时时激起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