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价土地背后”是资本运作还是制度悖论

(2009-07-22 10:47:03)
标签:

房产

《经济半小时》18日播出了一期节目,话题聚焦在最近火爆的土地市场上。节目通过人物访谈和实地暗访,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如地价飙升,房价也快速上涨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节目中,受采访的房地产经理人如潘石屹、易小迪、张宝全等都表现出对当前土地市场的不满,并且认为当前土地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模式正在偏离正常的轨道。

 

最近在市场上踊跃拿地,不断创造“地王记录”的房地产公司要么具有央企背景,要么具有上市公司身份。这些企业拿地的资金具有一个类似的特点,成本低。央企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在市场上轻易击败民营公司,上市公司由于资本市场的融资途径,资金实力也不可小觑。然而,从非上市房地产公司今典地产老总张宝全的角度看,这些地产大鳄拿地并非把土地当做简单的生产资料,而是进行资本运作的工具和平台。这些企业不计代价夺得土地,虽然花费颇多,但在资本市场上却获得了潜在的预期收益,从而可以推高自己的股价,使得以后的再融资过程获得更高的融资额。

 

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认识,即在更深层面上揭示了当前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疯狂拿地背后的动因。但《经济半小时》却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即没有深究高价拿地、高价买房、公司高收益,继续高价拿地这个恶性循环的原因。其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土地进行资本运作无可厚非,只要是法律允许的事情大家都可以这样干,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利用土地进行资本运作并不是也并应该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

 

在现有经济体制下,我们无法去阻止上市公司拿地,更不可能禁止上市公司进行高层级的资本运营。即便没有上市公司的参与,非上市公司的央企也会加入到这个市场中,只要有利益存在,土地的炒作和争抢就会不断上演。应该深剖的是产生这个机制的土壤是什么?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其实是土地出让制度造成了当前土地市场价格不断高涨的局面。资本运作只是另一个噱头,没有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这个“土壤”,何来上市公司对土地的贪婪和争夺,更不会出现上述所说的恶性循环。可见制度悖论依然是横亘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道难题,进行制度创新来解决高地价、高房价与产业稳定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们所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