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名人录:柴静从湖南广播到央视名嘴

标签:
柴静夜色温柔湖南文艺频道青春975央视记者新闻主播柴静新闻调查面对面主播湖南广电央视柴静 |
分类: 广电主播故事 |
主播名人录:柴静从湖南广播到央视名嘴
柴静,生于1976年,19岁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她曾经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先后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
柴静个人简介:
工作简历:
1995至1998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
1998年: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1998至2001年: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
2001年: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10月);
2003年: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4月);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2011年:同邱启明主持的《看见》周末版将重拳出击,打响央视节目内容调整的第一炮。
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三年后,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连那个暑假都留在了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
职业初期
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
。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室一厅,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日子,柴静给《三联生活周刊》做兼职记者,是自己应聘来的。后来,湖南卫视改革,出台了一档叫《新青年》的节目。制片人找到柴静,于是柴静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采访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她的访谈总能将生命的偶然与必然、性格的多面与世事的浮沉刻画得凹凸有致曲线玲珑。 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柴静一周要做六期节目,意味着每天都要在演播室,两期策划必须自己合成、送审。有时常常做到深夜两三点钟,虽累但很愉快。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03年,柴静报道了一系列重头新闻事件,这些事件让她震惊,也让她感觉到了生命中很多东西。比如一起少年连续服毒事件中,当中有几个人居然还是小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柴静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对话。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个人生活
柴静总是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业余时间,柴静喜欢旅行,她喜欢独自爬山,因为在她的眼里,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对生命的疑虑,地域变动,总会减小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
除了旅行,她还喜欢摄影、阅读和写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认为自己不太会讲话,也不擅长身体语言,感受又丰富,只有文字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做采访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摄影师、四处旅行者或者干脆就做水手,当然,闲暇时可以写些文字。
主持节目
主要节目:
《夜色温柔》
《新青年》
《三联生活周刊》兼职记者
《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新闻调查》(出镜记者)
《柴静两会观察》
《面对面》
《24小时》
《看见》
代表栏目:
从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11年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2011年将从3月3日至18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1年还将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
日前,央视一套的节目调整正在悄然进行。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将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
获奖情况:
2003年:获年度风云记者,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
2008年:荣获东方卫视评选的2007年度感动中国绿色人物。
2009年: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柴静以《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演讲荣获特等奖。
2010年:作品《认识的人,了解的事》高点击率,获得2010年度土豆节金镜头奖。
社会评价:
柴静,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出镜记者;《24小时》主持人。
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30105/B01/03C630C9016D.jpg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
附网上流传颇广的文章《她叫柴静》
17岁。她在南方一所二流大学读书。清秀,孤独,心怀有梦。因贪恋电波里的声音无限温柔,毛遂自荐,写信给电台主持人——“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信中这一句,犹为动人。去电台试播,小小梦想如蔚蓝大海涌起浪花一朵,真的实现了。且一朵不多,一朵也不少。
炎热的7月,踩着单车去录节目。往返,湿淋淋的汗,心里亦是快乐。明媚青春,她长成一株植物样的女子,春绿冬白,思无邪。喜听郑智化的歌儿,每次节目间播放,任由清柔的声音顺着电波,枝枝蔓蔓。19岁。拒绝做小会计的毕业安排,独自留在读书的城。无亲无友,身只影单。生日那天,口袋里没有一分钱,顶风冒雨走去电台。雨水热烈,浇透了湿淋淋的寂寞。她在节目里一吐心声:“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的人生。”依然是自我,心怀有梦的人。决心做一档午夜直播。游说,克服重重困难,节目定为《夜色温柔》。以后的每个周末午夜,她守着电台,如约道来:“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一直喜郑智化的歌。苍桑温暖的曲子,多少个夜晚,穿越时空和夜雾的阻隔,慰籍暗夜里那些看不见的伤和寂寞。节目成为名档,拥有了大批听众,她的声音和电波成为这座城里的周末夜宵。
梦里不知身是客。三年的流光噼啪闪过,决定去读书,去意已决。后来,她出了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书里的一段话,这样纪录当时的心境:“我辞职去往北京——带着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书,刚够用的金钱,面目不清的未来和22岁的年纪。“
透过层层流光,彼时,这个清瘦年轻的女子,面目模糊,而眼神儿是执着的。说不清想要什么,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个远足的人,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赶路,天空蔚蓝。
23岁。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新人进摄影棚,初不顺意。第一晚通宵录完节目,大哭。擦干了泪,接着做下去。现场采访内心受到震动,明白“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的价值。”遂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滴水藏海,她试着将自己融进新闻,做新闻里的那个人。她说自己终于明白——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得来。
2003年,非典肆虐时。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苍白的小汤山病房里,裹在消毒服里,一张瘦弱苍白的脸,一次次把最有力的信心带给观众。这一年里,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央视这个瘦弱勇敢的女记者。她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依然做新闻。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亦或面对面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
是的,坚持。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剥丝去茧。待一层层伪饰的泡沫退去,冰山一角还一个真相。亦有温情的时候。汶川大地震,她去现场。没有对现场抢救的报道,也没有救死扶伤的呼吁。一个叫做“杨柳坪”的受灾村庄中,和灾民一起生活。《杨柳坪的七日》中,灾民说着家中的灾情,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昏暗中,她捧着一截烛头,无话,所有的力量和言语都淌在脸颊了。
网上有她的照片,不多,眼眸清亮。极爱系围巾,红的,蓝的,黑的。依然一个人,背着大包穿着平底鞋跑现场。依然安静寂寞,读书,多年不改对文字的热爱。一次访谈中,她以莱蒙托夫的一首诗表达当前的状态:“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http://www.wincn.com/uploadfile/2012/1103/20121103015424717.jpg
她是柴静。
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她亦是一片海。心怀有梦,俯身为蓝,总向着最蓝的那片海域飞翔。
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多少不是讴歌太平,欺上媚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的特例。
著作作品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夜色温柔的故事
者: 柴静 著 / 晏文娟 编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 2001-7
页数: 352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064-5906-5
内容简介:走在夜里,流着眼泪,呼喊在子夜时的我自己饱满的心灵,呼喊微雨中青湿的马路,呼喊清晨盈耳的鸟叫和干净的清水,呼喊着被爱着的我自己。8年后,在从长沙飞回北京的飞机上,降落前侧转弯时,流光溢彩的大地忽然倾斜过来……难以言说的美。
目录自序 |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
片头 |
开场白 |
人间世 |
尺素寸心 |
深夜私语 |
片尾曲 |
附录 |
《看见》
作者:柴静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1
页数: 424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95-2932-2
内容介绍:《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2001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30105/B02/039930A20449.jpg
《看见》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定价:39.00元
15年以前,柴静在FM97.5湖南文艺广播,主持《夜色温柔》时候的,节目开场白:
北京时间22点31分,您现在所听到的是调频97.5兆赫,湖南文艺广播电台的《夜色温柔》,我是柴静。
问候收音机前每位最亲爱的朋友,感谢您在这样的静夜时分即将陪伴我度过今夜的最后一个半小时。节目当中安排了有《人间世》、《尺素寸心》、《红尘有我》以及《深夜私语》。
柴静:
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19岁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1998年,22岁的柴静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后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2001年加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2003年进入《新闻调查》,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 “非典”的记者;2009年担任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至今,现为《看见》周末班主持人、记者。
http://www.wincn.com/uploadfile/2012/1103/20121103015234589.jpg
2003年,《新闻调查》之《双城的创伤》,镜头之下,面对哭泣的小学生,柴静蹲下身,为他拭去泪水,说“不哭,去洗把脸”,然后握住他的手,安慰他;
http://www.wincn.com/uploadfile/2012/1103/20121103015457681.jpg
http://www.wincn.com/uploadfile/2012/1103/20121103014124612.jpg
知名博主长春国贸上传了一组著名主持人柴静年轻时的旧照。柴静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位本色主持人。曾主持过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在非典期间,柴静因勇敢地深入一线报道“非典”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以后为大家所熟知。
长春国贸回忆道,10多年前有朋友在长沙求学,对柴静和她的《夜色温柔》印象很深刻。他说,他的大学时光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就是每天晚上躺在被窝里,收音机放在枕边,静静地收听柴静主持的《夜色温柔》。为了见到柴静,他曾在午夜里,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与几个哥们儿偷偷溜出校园,打车到湖南文艺广播电台门口守候。可见柴静在当时已成了大学生们的“梦中情人”。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120704/o/9951A58E4D08738455F8FBA24BD90AE4.jpg
芒果Radio青春975,湖南广播文艺频道,大学生收听第一台!
2013年3月14日晚,由芒果radio“青春975”广播电台发起、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承办的“柴静面对面——《看见》现场读书派票会”活动在我院北楼模拟新闻发布中心举行。现场派票活动是继“转发‘青春975微校园’微博赢入场券”外的第二股派票热潮,我校大学生可通过现场发表感言的形式争取额外的20张入场券,与柴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的自传性作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正值“青春985”栏目18周年台庆,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栏目的柴静,应邀回归主持《夜色温柔》,并主讲3月23日举行的“百名大学生读者交流会”。
2013年3月23日,晚十点,柴静回归青春975主持《夜色温柔》,回归到15年以前,她工作的电台,工作的直播间,FM97.5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现在的新台呼是:”芒果Radio青春975文艺频道“。
正值湖南文艺广播开播18周年的日子,柴静回归她15年前工作的电台,继续在深夜里,跟湖南的听众,跟学生朋友一起感悟夜色,感悟生活!
2013年3月23日的夜里,全国有多少电台主持,在通过各种方式,聆听着柴静《夜色温柔》?感觉就像大学里期待已久的一堂大课,五湖四海的DJ名嘴成了如饥似渴的学生。就那么听着,听着柴静,听着夜色,听着渐渐模糊的青春。原来,最爱电台的,都在做电台。最需要聆听的,都在讲述。
这天晚上,湖南省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将频率,调至FM97.5芒果Radio青春975文艺频道,全国各地的喜欢柴静的影视观众听众,纷纷聆听柴静的故事,那些曾在电台里的生活和经历。
我是广播影视迷:晨洋;让我们一起祝愿美女记者,央视主播,电台DJ,央视作家柴静姐姐,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节目越来越棒,粉丝越来越多!
《主播名人录》和你分享广电行业的优秀主持人,介绍空中电波的声音使者,感悟广播电视里那些主播故事!
更多的广播资讯,更多的电台活动,更多的频率信息,更多的魅力电波,更多的广播开播改版新闻,可以经常来访问晨洋的新浪博客;欢迎百度搜索“晨洋的博客”,或搜索“晨洋音乐”,即可找到晨洋发布的许多日志,推荐的许多音乐!
新浪博客:晨洋的音乐部落格
新浪微博:DJ晨洋
晨洋
2013.03.24
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