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央广《新闻纵横》节目采编手段的创新分析
(2012-10-12 07:30:26)
标签: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早间新闻联播国家广电媒体晨洋音乐博客娱乐 |
分类: 广播-电视-媒体-宣传 |
潘新:央广《新闻纵横》节目采编手段的创新分析
摘要:互联网的兴盛,催生了广播听众对新闻节目的新期许。如何满足听众的需求,把广播新闻节目做得更好听、更具特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近年来作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特别是《新闻纵横》创新采编手法,深度挖掘广播特色,为中国广播新闻的改革摸索了经验,提供了榜样。
关键词:广播新闻 新闻纵横 采编手段 创新
新中国的广播是从延安的窑洞开始的。当时的新华广播电台隶属于新华社,没有自己的专业采编队伍,新闻节目播发的都是报纸和通讯社的稿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新闻节目有了长足的变化,形成了以广播消息、新闻专题、广播评论三种形态占据主流的广播新闻新格局,但从本质上说,还是没有根本改变“报纸有声版”的模式。以《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代表的广播新闻节目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了固有的编排模式,成了全国各地新闻节目复制的样板,形成了新闻节目的一种常态。“虽然能满足听众一次性获得大量新闻资讯的需求,但是其节奏偏慢、播出时间过长与内容大而全、但针对性不强等弊端,已经使得这类大版块新闻节目越来越提不起听众的兴致,对生活工作节奏更快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依然能够满足的听众对象主要仅是时间较宽裕的中老年听众了。”[①]
2008年9月,伴随着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改版,央广采编人员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巧用方法,大胆创新,构建了与传统采编方式完全不同的采编新机制。特别是2009年12月1日《新闻纵横》的再次改版,央广刷新编辑理念,采用更加灵动的采编手段,在长达两小时的节目中,创新性地在时效追求、文本表达、全时播发、观点阐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收听效果,受到了广大听友的一致好评。
本文以最新版的《新闻纵横》为研听对象,对其所体现的编辑思想以及运用的采编手段进行分析,梳理出新媒介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的新理念和新手法,以求对孜孜探求的业界人士有所裨益。
一、时效理念的创新
过去我们说广播“快”,是因为其它媒体相对的慢。可如今,电视有了新技术的支撑可以直播新闻了,哪怕暂时还不能播发现场画面也可随时进行字幕插播。报纸原先是日报一统天下,现在变成了早报、午报、晚报等多种时段的呈现。网络新闻则是随采随发,与新闻事件同步直播,这些新旧媒体所呈现的新优势,让向以“快捷”自称的广播新闻面临极大威胁。
面对后来者居上的“追兵”,广播如何从容应对?《新闻纵横》更新理念,扬长避短,巧用手段,将广播的“快”做到了极致。
首先是用几个国际时间来强化新闻直播的时效,让抽像的时效变得立体化,以2011年3月26日《新闻纵横》的开始语为例:“现在是北京时间早上七点零三分,伦敦深夜23点03分,纽约晚上7点零三分,聚焦昨夜今晨的最新消息:首先关注多国对利比亚展开的军事行动。现在是利比亚当地时间凌晨1点零3分,在刚刚过去的几个小时前,多国联军对利比亚进行了第六轮空袭。这也是多国部队第一次选择白天对利比亚进行空袭。详细情况请听中新社驻美国记者发来的报道……”
接着播发的这一组最新消息,选择了“昨夜今晨”这个特定时段的新闻,瞄准了其它媒体在这个时间段的生产空档,让一觉醒来,无暇上网和收看电视的人们通过最快的报道把握住了“昨夜今晨”的最新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让听众顿感耳目一新。
为了将广播新闻的“快”做到极致,《新闻纵横》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如开设《此时此刻》,播发的全是“正在发生的新闻”。如改革传统新闻编排只突出消息来源的做法,增加播报消息来源的时间,并且把时间精确到分:“新华社今天凌晨5点05分消息……”。如采用时间维度的叙说,通过语言的描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立体化:“就在一个小时前,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六点,纽约时间17号晚上六点,联合国开会讨论利比亚禁飞区问题,就在几分钟前,刚刚得到消息,提案已经获得通过,最新情况我们马上连线前方的记者。记者连线口播:现在各国代表正在进行解释性发言……”(2011年3月18日《新闻纵横》)
这样的处理方式,突显了央广采编人员时效理念的创新,其亮点在于借鉴融合了网络新闻的滚动与刷新方式,使广播新闻节目在时空上确保新闻随有随发、呈线性流动,给听众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随时打开中国之声就能听到最快最权威的报道。
二、语态表达的创新
《新闻纵横》原本是央广的一档舆论监督类节目,改版后虽然播出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但栏目固有的特质没有改变,很多内容的指向仍然是舆论监督。而且,在语态的表达上新版《新闻纵横》首创了问责式,使锋芒更加锐利。
以2011年4月8日的节目为例:“《新闻纵横》追问新闻。早七点到九点每天两小时追问新闻答案,我是付泽,我是林溪,今天是2011年4月7日,星期四,下面第一小时《新闻纵横》为你追问以下新闻答案:问今晨:成品油价今天起上调,缓解对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影响还需那些措施及时跟进?问今晨;东京电力公司再遭质疑,污水处理入海引发邻国抗议,追究责任为何困难重重;问焦点:连续加息冲击楼市,专家预测二季度迎来房价拐点,降幅多大?问真相:辽宁建昌县上马葡萄酒项目,强迫农民尽种玉米,谁得益谁受损?问热点:城乡结合部村庄对流动人口设卡收费是无奈之举还是法不完备?问环球:外媒报道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今天召开,人事变动和经济政策调整为何成为关注的焦点?”
每天节目一开始,听众首先听到的便是这样一组追问式的内容提要,有人称之为问责式。
据百度百科解释,“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②]这种源于西方的政治管理体制,是近些年里被引入到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新闻纵横》将这种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引伸到编排手段中,以“追问”取势,设置了以下多种问责式:问今晨、追前沿、追民生、问真相、追亲历、追热点、问进展、追案情、追封面、问环球、问幕后、问市场、问楼市、追面孔、追财经、追民生、追体坛等,语言风格凝练、犀利,话语锋芒直指核心深处。
撰写这样的广播语言,需要编辑具备很强的新闻分析能力和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从纷杂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问责的方向,抽丝剥茧,深追直究,指向问题的核心。
在新闻语态模式化、官样化比较严重的今天,这种问责式的语态充分体现了广播语言在叙事上的优势,产生了一种震撼性的听觉效果,让人听后耳目一新,欲罢不能。
三、编辑职责的创新
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着“集大成”和总把关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有: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和选择;对选择的新闻进行有效编排;对需要强调意见的新闻配发言论。
这些工作性质决定了编辑是居于幕后的新闻工作者,在广播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一个无声的组织作用。
但在《新闻纵横》,这样一种传统的编辑职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该节目的编辑在做好传统职责的同时还被推到了节目的前台,参与节目的播报。如常设子栏目《此时此刻》就是由当班编辑口播最新消息的。以2011年3月18日《此时此刻》为例:“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35分,我们再次请出当班编辑方亮,为你带来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新闻,有请方亮。方亮播报:此时此刻我的手里拿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第一项工作安排就是……”
除了在常设栏目中播报新闻,《新闻纵横》的编辑还会出现在重大或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这样的运作方式,在业务功能上,打破了采编播的传统分工,挖掘了编辑的工作潜能,盘活了新闻资源,为广播新闻提供了多元的声音。在用人机制上,有效的利用了本台的人力资源,打造了具有广播特色的全员参与节目的新机制,为各级广播电台的用人提供了新理念。
四、记者发稿的创新
“新闻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新近’是指该新闻事件总是在离发布时间或离当下尽可能近的时刻“发生”。对于电子媒体来说,及时通常意味着在刚才、当天、不久以前。”[③]因此,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是在新闻发生后才开始的,时态上多为过去式和完成式,采编的流程基本上是:新闻发生→记者采写→编辑改稿→新闻播出。如果想提升及时性,只能是努力缩短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事件播发的时间差。
1997年英国广播公司新建了一个24小时新闻频道,提出一个全新的供需概念:“在需要时收看新闻”。其主要特征是:全天候服务和按需供给。后来,随着网络新闻的兴起,网络媒介把这种理念吸收、融入、消化、再生,演化成了网络媒体独特的介质属性——全时性。从及时性到全时性,传统媒体面临着又一次新的考验。
《新闻纵横》与时俱进,紧跟传播新潮流,在发稿方面努力向“全时性”转变,以2011年3月5日报道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为例:当天的会议是上午九点开幕的,但《新闻纵横》从早上7:03分起开始不断连线记者进行全时报道,先是接入记者的电话,介绍今年人大会与往年不一样的背景和内容。在7:06记者启程前往人民大会堂前再次连线介绍央广直播报道的准备情况。7:13和8:13及8:40三次连线播报交通临时管制情况。到了大会临开幕前的8:45再次连线,让跟随江西团和湖南团的记者介绍代表们走进大会堂准备开会的情况。
这种全时性的发播流程,突破了传统的采编模式,将新闻的过去式和完成式转化为将来式和正在进行式。“从新流程可以看出,新闻事实从发生、发展到最后完成,实现了全过程向度的报道。将互联网媒介所特有的全时性介质特点移植到新闻广播身上,重新获得新生,最大限度张扬了广播媒体的个性优势,真正实现了新闻报道与新闻发生之间的‘零时差’、‘全伴随’。”[④]
现在,央广记者接到一项采访任务,发稿从上路就开始了,不用等到新闻发生后获得了全部信息再回到台里写稿、录制。口播、即时连线成了广播记者的工作常态。因此,听众在节目中听到了“今天是华约高校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现在是北京时间7点44分,我们来连线正在去往考点之一的北京益京学校路上的本台记者……”“我现在正在去国土资源部的路上,限制耕地面积会不会抬高房价很可能会成为此次新闻发布会将要披露的重点内容……”
全过程的采发高潮点往往是在新闻发生时,记者在现场即时连线报道,完全实现了同步报道的时态。紧随其后的又是相关背景资料的引申、专家学者的解读和观点意见的阐述。
如此全时性的采发报道,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大化,而且实现了传统媒体从“及时性”到“即时性”“全时性”的转化。这种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试验和示范意义。而随着全时性采发模式的定型,广播记者的职业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口语表达将会成为今后选聘广播记者的一个重要指标。
五、观点传播的创新
“在大众传播媒介生态系统中,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四大媒介构成了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群’,每一种媒介都占据着一种时间或者空间上的生态位。占据时间生态位的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上的优势在于时效性,而劣势是缺乏深度。”[⑤]
实际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老媒体都在时效性方面努力赶超广播,广播媒体的传统优势已被明显弱化。面对海量信息,受众需要媒体为他们提供选择信息和判断局势的意见。因此,有人说,“当今时代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⑥]凡是能为受众提供独特观点的媒体就更受欢迎和喜爱。
为了在“意见领袖”的竞争中争得生存空间,让广播媒体既成为信息速报,又成为观点总汇,《新闻纵横》是这样操作的:先播新闻导听,然后是滚动新闻,接着就是记者连线,随后便是观察员进入,做到新闻播发后很快就有专家学者解读新闻、发表意见。这种做法在《新闻纵横》节目中主要表现在:
——让观察员充当评论的排头兵。为此,央广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媒体资深人士等作为本台新闻观察员,当有评论价值的新闻事件发生后,这些新闻观察员马上被连线,解读新闻背景,畅谈新闻来由,传达新闻观点,揭示新闻本质。
——让评论成为常设栏目,以常态方式传播观点。如节目中常设的热点话题:曹景行教授点评。如特别声音:先简要播新闻事实再报纵横点评。
这种随报随评和常设栏目并行的做法,体现了评论的及时性和深度性,使广播媒体在速报的优势上派生出新优势——有思想的主流媒体。
六、社会联动的创新
新闻报道全时化实现了“有需要时听我的”的全天候生产境界,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力资源的困扰,如何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新闻效益?《新闻纵横》的创新做法是:巧借社会力量,实现信息传播的社会联动制。
以该节目的“追前沿”栏目为例,其内容大都是当前的前沿科技信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新媒体的资源,《新闻纵横》聘请新浪的科技编辑采播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既有效地批发了网络上的信息,实现新媒体资源的再利用,又创新了广播播报的新方式。
这种整合社会力量的做法,在《新闻纵横》节目中随处可以听见。如将气象台的气象分析师整合成“中国之声气象分析员”,每天在节目中为听众分析播报天气变化;如在有关部门聘请海况分析师和路况情报员,定时向听众介绍路况和海况信息以及出行提示;又如让国防大学的上将说历史上的今天……
这样的做法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信息发布的完整链条,给传统广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相当的给力。
作为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新闻纵横》的改革与创新,充分体现了国家电台与时俱进的风范,显示了主流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其旗舰式的地位注定必将成为各省市台仿效的标杆,必将为广播媒介全员素质的提高和节目质量的持续提升催生良好的后续效应。
作者:潘新
本文发布于2011年04月22日,来源:广电通网站,作者:潘新,编辑:艾云。
中国之声早七点到九点的《新闻纵横》节目,前一小时用独特视角回溯昨天重要事件;后一小时放眼今天及未来,预告即将发生的事件,预测其成因、走向及影响,并配以“今日出行”、“今日投资和消费”、“今日封面”、“今日文娱”等民生服务专栏,为听众提供当天的服务信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
不论是身在何地,不论是偏远山村,还是都市街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的中国之声的节目,因为中国之声已经全面覆盖中国各地,各个城市,各个地区都有专门的一个调频来收听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的直播时间为每天上午7:00--9:00,欢迎继续收听!
相信《新闻纵横》会越来越棒!中国之声,国家媒体,节目也会越来越棒!
欢迎喜欢广播的亲们,经常来访问和关注我的博客,百度搜索“晨洋博客”,或搜索“晨洋音乐”,可以搜到我发布的更多资讯和日志!
新浪微博:DJ晨洋
晨洋
2012.10.12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