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水韵之“十三元”

(2016-07-19 19:44:39)
标签:

平水韵

十三元

古诗吧

分类: 痴园随笔

http://s3/mw690/001mKQzEzy73nze4fnQa2&690

                                              平水韵之“十三元”
       诗丐兄在王大哥“十三辙”的帖子里,将传统音韵学的框架都说明白了,痴园剥杜诗正遇到一首“十三元”,就此再罗嗦几句,首先声明,我对传统音韵只是在门外看形状,没有入门,口耳之学很难。目的和丐兄一样,使同样在门外的朋友们,在这个问题上省点时间,作诗和这些没有什么关系。
     用现代音读平水韵“十三元”中的韵字,明显分为两组,一组是的韵母是an,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叫它“言番组”,另一组韵母是 en,暂时叫他“盆魂组”,都是鼻化韵,区别在元音上前者是a,后者是ê。清代有个读书人考试两次遇到“十三元”,因为出韵落第,忿作一联“平生双四等,可恨十三元”,据说还有学政官员上书皇帝,要求将“十三元”分开,但没有得到允许,可见韵部也很折磨人。
      平水韵成书在金代,自身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成果,只是将《广韵》按照通韵的惯例进行了合并,“十三元”就是由三个韵部合并而成的,分别是:元韵、魂韵、痕韵。我查了一下《集韵》(韵部顺序与《广韵》不太一样,收字最多)中各韵包括的字,结果是,元韵一组全是韵母an,魂韵、痕韵一组全是韵母en(按现代音),没有交叉现象,换言之,“十三元”在《广韵》时期两组是分得很清楚的。
      再看丐兄说过的“韵摄”,是怎么“摄”的,摄的统领归纳方法开始于早期的“等韵图”,简单地说就是声母韵母组合表,如“韵镜”,产生大约在宋代,“韵镜”“韵图”的出现,是为了解读《广韵》的,因为没有“韵图”,只靠《广韵》的反切字是读不准,甚至读不出的。明确提出“十六摄”,已经到了宋元时期,其处理如下:
      《广韵》:“真、谆、臻、文、欣、魂、痕”七个韵部为“臻摄”,相当于平水韵的真文两韵;而“元、寒、桓、删、山、先、仙”七个韵部为“山摄”,相当于平水韵的寒删先三韵,“十三元”中的三个韵部分别归入了两个不同的摄。
      (韵摄将入声字并如相关摄,关于入声与平上去三声有没有对应关系,到现在还有争议)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出现“韵摄”时语音已经有了变化,难免不受近古音的影响,这确实是个问题,只好再借助于
音韵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点比对了,我们可以不赞同专家的观点,但不得不尊重研究成果。手上正有一本李珍华、周长楫根据当代成果编撰的《汉字古今音表》,痴园从中选出:中古音、现代音、客家话、粤语四项。按照顺序取有代表性两组字进行了比对。
    “言番组”的字虽多,但变化不大,取了“言、番、元”三个字;“盆魂组”变化较多,取了:奔、盆、屯、存、昆、魂、痕七个字。
    其结果是:
       1、中古音明显地分为两组,“言番组”的韵母(不考虑介母)一律是[ɐn],“盆魂组”的韵母一律是[ən]。区分的很清楚。
这样的情况算不算接近而两组叶韵呢?痴园没有能力说下去,因为我没有经过音标的发音和拼读训练,叶韵的情况很细微,元音、发音部位、韵尾、声调等都影响实际的叶韵效果。从现代音上看两组只在鼻化上相同,如果强调鼻化特征就会有叶韵的感觉,在一些地区,包括山西和痴园所在的地区部分县的地方戏里有体现,鼻化韵几乎到了儿化韵的程度。由于我也不会这么发音,所以听起来分不清是什么字。在口语中,程度虽然差些,但听着也很费力。
       2、现代音“盆魂组”与中古音无异,“言番组”整体有变化,就是ɐ与a的元音的差别,可以推想中古时期,人们发音比现在鄂靠前而音高,后来逐渐靠后走低了。
       3、客家话绝大部分是两组字严格区分的,但“痕”字,发 “言番组”的中古音。
       4,粤语的情况复杂些,概括地说 “十三元”的两组字,在粤语也明显地分为两组(或三组,因为有的字,粤语后鼻音ŋ化)但分法和中古音不同,互有交叉,举例说:“元”字,粤语和“存”是叶韵的,但与“番”反而不叶。“奔、坤、痕”与“番”叶,而与“存、盆”不叶,“屯、魂”则加了后鼻音。
      也就是说,“十三元”中的两组字,在粤语中,打乱分成了三组,如果一部分读粤语,一部分读今音,则两组字之间有相当一部分能叶韵,但着是违反规则的,就象一首诗里的入声字,不能一部分当仄,一部分当平的道理一样。但在实际中却是难免,就像学普通话一样,学得不到位的时候,就是夹杂着方音说了出口,但自己心里是清楚,哪个地方是方音,哪个地方是普通话。
       以上基本是痴园查书的结果,由于本身并不掌握
音韵学的工具,所以只能是隔靴搔痒,到此为止。杜甫《七律 望岳》用的是“十三元”,“盆”和“源”压韵,但现在用起来还是别扭,打油一首:
        七律 平水十三元
平水清规百代尊,不离不弃好儿孙。
出神宜解如钩月,貌丑无关洗脸盆。
双四等中寻墨影,十三元里著鞭痕
写诗只取平常韵,顶帖何需艳照门。
                                                                     2008年3月8日记

       这是08年在古诗吧的旧贴,当时应该也贴在百度空间了,但空间后来给“云”了,查找不便,新浪博客又没存,不想今天翻了出来,觉得还有点意思。需要补充的是:在孔庆东微博中发现了贡院试帖诗试卷图片(即上图),限定的正是“十三元”,未想到的是:试帖诗是给出韵表的,这样的话出韵就不应该了。

                                                                   2016年7月19日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