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美国)东西方性学研究所 |
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有感
美国东西方性学研究所
今天( 2006年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其主题和2005年的一样,也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Stop AIDS, Keep the Promise)。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迄今已25年,在艾滋病传播的历程中,可以算是一段血与泪交织而成的历史。在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1月21日联合发布《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有43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人数已达3950万人,其中230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据中国卫生部2006年11月22日最新通报:“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0667例;死亡12464例”。
中国国内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是198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被确诊的一个阿根廷籍华人。1986年,浙江省四个血友病病人被当地卫生防疫站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HIV)。感染的原因均是注射了外国进口的凝血因子。据中国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1988年,中国发现的HIV感染者每年只有一到几十例,而发病者更是寥寥。那些感染者的身份,绝大部分是国外打工者,劳务输出者和一些海员。当时,中国医学界对艾滋病很不了解,许多医生连AIDS这个词都不明白是什么。那时候,整个社会,包括卫生行政部门,都把艾滋病当做“舶来品”。
20年前(1986年),我还是北京医科大学高等医学院校助教师资班(研究生班)的一名学生,有幸聆听全世界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的美国医学专家来北医作学术报告。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凭着自己的录音带、凭着断断续续的英文笔记、凭着会后与美国专家结结巴巴的英语对话,居然把这个英文报告整理成一篇中文—“美国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发表在1986年第5期的《国外学者来华报告》杂志上。文章对艾滋病的由来、命名、传播途径、死亡原因和当时有限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后来,很多医生都说,他们看了这篇文章后,才了解了艾滋病的来龙去脉。
1987-1988年,我为10多家医学科普报章杂志撰写了介绍艾滋病的文章,让民众了解艾滋病的常识。当时,就艾滋病而言,中国几乎还是一片净土。但作为一位性学专业人员,我已深感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也预感到艾滋病不会远离中国。
从1985年到1988年的四年时间,学术界后来称为“艾滋病在中国的传入期”。国家当时颁布实施了《检疫法》,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
1989年10月,云南省卫生防疫部门在中缅边境检测发现了146名HIV感染者。感染的原因则是静脉注射毒品。而当年卫生部统计发现171位HIV感染者。
从1989年到1994年,中国每年都会发现几百例的HIV感染者,中国国内的艾滋病状况,进入了学术界后来称为的“艾滋病在中国的扩散期”
1995年,据中国卫生部的统计显示,HIV的感染者人数从之前的几百例突增至1567例。这些感染者中,有相当数量来自河南部分农村在1995年以前的卖血人群。